天寒期間,不少人會出現手腳冰冷,這時候我們可以做按摩穴道或進行足浴等促進血液循環的活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1月22日,我們即將迎來「小雪」這一節氣!屆時,大家將感受到明顯下降的氣溫。為了因應變得更低的氣溫、為了預防手腳冰冷,我們得更加注意「保暖防寒」。對此,不少醫師建議,能做一些促進血液循環的活動,例如穴道按摩、足浴等等。
其實,人體是一個需要配合季節來調整作息與保養方式的小天地,人體一旦調和至符合當季的狀態,自然能減少疾病的產生。關於如何在冬季保持身體健康,古人早有一套養護之道。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其實,古人提醒民眾,冬日需「早臥晚起」、「去寒就溫」等等,確實有道理。這是因為冬季早晨比較低溫,若在太陽尚未高升時,就外出接觸戶外冷空氣,恐會增添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若想要趁這期間保養一下身子,亦可嘗試能促進血液循環的腳部保健。
您可別覺得腳與身體健康沒甚麼關聯,要知道,中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部均有相應穴道,而腳部還擁有跟大腦緊緊聯繫的眾多神經末稍,因此又被視為「人體第二個心臟」、「精血之根」。俗語說「百病從寒氣,寒從腳底生」、「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講的都是腳的地位非常重要的道理。
至於拿樹根與人腳做比喻,是在說明:腳雖然無法像樹根那樣吸收泥土中的營養,卻能幫助身體減緩機能衰退。換言之,要想養好身體,自然可從腳部開手著手,例如按摩腳底最萬用的穴道--湧泉穴或可通絡止痛的足心穴等等,保證讓您放鬆腳底肌肉的同時,又能增強血液循環,既紓壓又暖身。經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泡腳絕對是非常好的一種方法。
許多人可能擔心按摩穴道時的位置有誤,影響按摩功效。沒關係,足浴亦是良方。其實,前人早已根據季節變化將足浴的功效論斷為:「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溼可去;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
民眾如若時常使用熱水浴腳,在刺激腳部穴位時,增強了血脈運行,舒通經絡,調理臟腑,增進新陳代謝,達到強健身體的作用。
其實,乾隆也非常重視足部養生,而他的保養法就是「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這裡所謂的「一盆湯」正是指足浴。不過,足浴可不是指簡簡單單讓雙腳浸泡在熱水裡就好,有幾個專家特別提醒的重點得好好注意,其中包括:
一、足浴溫度:一般泡脚的水温最適合維持在38℃~43℃之間;另有專家稱,冬季足浴水溫以42℃左右最合適。
二、足浴高度:最佳的泡腳位置是水高至腳踝3吋以上,即為腳踝上大約10公分~15公分處。如果泡腳器具夠深,水量能再增加到小腿肚。
三、足浴的內容物:水中能加入艾草、乾薑、獨活、牛膝等溫熱去濕的藥材,並搭配紅花、丹參等活血藥材來使用。
四、足浴時間:泡腳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最好,能微微出汗,但如若有流汗過多或是感覺虛弱就要立刻停止泡腳,避免出現眩暈等症況。
此外,有專家建議晚間9點泡腳最能夠養腎。因為這個時間點是腎經氣血較為衰弱的時際,適合泡腳補腎。當足浴後,身體會增加熱量,並致使血管擴張,利於身體的血液循環。
五、不適合足浴的狀況:腳部如若有傷口,或經常頭暈,或本身是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理應先諮詢醫師後再進行足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