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分配给航母航空队(CVW)2和CVW9的飞机飞越菲律宾海。作为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部分,分配到卡尔-文森号和林肯号航母攻击群、埃塞克斯号和美洲号两栖战备群以及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部队在行动。(图片来源:US Navy/CC BY 2.0)
【看中國2023年1月19日訊】為應對長期以來中共的挑戰,美國和盟友正在打造一個複雜的雙邊和多邊防務網,聯合印太及其他地區的民主國家抗衡中共。
據《華盛頓時報》報導,本週,印度和日本戰機在日本上空開始了為期11天的聯合演習,出動了日本的美製F15和印度的俄製SU30。本月,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和日本四國傘兵聯合進行了軍演。
1月11日,日本和英國簽署了一項「互惠准入協議」,以交換部隊和裝備,該協議基於澳大利亞和日本一年前簽署的一項協議。
新的合作夥伴關係解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自1977年反共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在越戰後解體以來,承擔起協調應對中朝威脅的「亞洲北約」一直處於真空狀態。
「對於美國來說,在二戰後和冷戰期間更容易在歐洲大陸建立統一的願景,」駐新加坡的美國安全顧問亞歷克斯尼爾說,「印太地區沒有恢復馬歇爾計畫,因此有一種臨時的雙邊條約。」
根據各種條約,美國承諾保衛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韓國和日本等盟友。對臺灣的承諾則比較模糊,儘管拜登總統一再表示美軍將介入臺海衝突。
現在,在長期真空之後,更多的多邊組織正在出現。
除組成「四方聯盟」(QUAD,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外,韓國和日本之間的緊張關係也顯示出緩和跡象。2021年,旨在為澳大利亞提供核潛艇的美英澳AUKUS夥伴關係為該地區增加了另一個安全框架。
日本和歐洲的變化
日本正試圖加強其軍事力量,過去2年,日軍在菲律賓、孟加拉灣和南太平洋與夥伴國家展開演習。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政府已承諾日本將加強遠程打擊敵人的進攻性資產:海上登陸部隊、輕型航母和巡航導彈。
「日本正在迎頭趕上,」駐日美軍司令部前作戰規劃官加特林(Lance Gatling)告訴《華盛頓時報》,「它正在追趕想與之建立雙邊關係的國家。」
即使是受到俄烏戰爭影響並對中共保持警惕的歐洲,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
去年,日本和韓國應邀參加北約峰會,德國空軍司令親自率領德國空軍在澳大利亞和日本進行了演習。
2021年,在美國和荷蘭的支持下,英國部署新的F-35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進行了28週的印度洋-太平洋處女航行。在南太平洋擁有領土的法國已派遣戴高樂航母戰鬥群進行區域巡視,目前正在印度洋進行鑽探。週二,該航母上的法國陣風噴氣式戰鬥機降落在新加坡。
美國歡迎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針對地區熱點提出的合作倡議,包括中共入侵或封鎖臺灣、朝鮮以核升級威脅對韓國發動襲擊、圍繞中共在南海不斷擴大的海上基地網路發生衝突、中日領土緊張局勢升級,以及中印邊界軍事衝突。
缺乏靈活性
有一種觀點認為,區域聯盟缺乏骨乾和持久力。
華盛頓在該地區擁有一個航母打擊群、兩棲攻擊艦、核潛艇、一個海軍陸戰隊師和特種部隊。倫敦的區域海軍資產包括兩艘近海巡邏艦。
美國領導的聯合國司令部(UNC)總部設在韓國,由16個「派遣國」組成,它們在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中保衛了韓國。駐韓美軍和聯合國軍司令部司令拉卡梅拉將軍去年承認,這支強大的部隊沒有明確的任務授權,無法在朝鮮半島以外的衝突中發揮作用。
除了與首爾簽訂雙邊條約的美國外,如果戰爭再次爆發,UNC成員國甚至沒有義務保衛韓國。英國駐韓大使科林克魯克斯上週在新聞會上拒絕就英軍是否會保衛韓國發表評論。與美國相比,英國「向印太傾斜」的軍事力量是微弱的。
力量倍增器
那麼,美國盟友給印太地區帶來了什麼?新加坡安全顧問尼爾認為,小國不能保證威懾,但可以作為力量倍增器。如英國或日本的F-35B可以在美國航母上運行,美國戰鬥機可使用盟軍航母。
「美國海軍在維持其現有存在方面面臨著足夠的挑戰,」尼爾說,「其他艦隊的輪換能力」可以填補空白。
中(共)國西部和東部鄰國已意識到,他們需要提高自己得競爭力,日本承諾到2028年將其國防開支增加一倍,達到北約標準,即佔GDP的2%。印度也對中共採取了強烈的立場。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需要更多更深層次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