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清教徒晏陽初先生為村民引入優良棉花和蛋雞等品種,提高生產效率,讓農民飲食質量和收入提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過年了,說點喜慶的事兒。大家知道上個世紀上半葉,各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並興辦醫院、學校和一些工業等。其實還有農業方面的貢獻。跟我家關係最直接的美國著名清教徒晏陽初先生,在中國上世紀初,就在我老家附近的河北定縣成立平民教育會,簡稱平教會,搞農民的平民教育,搞民選。並推動農村衛生和農業發展。
1926年,晏陽初與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識分子來到定縣,推行他的鄉村教育計劃,1929年,設立在南方的平教會總會遷往定縣,全力以赴地在這裡開展鄉村教育的實踐。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愚貧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結合併舉,「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並進的農村改造方案。晏陽初在河北定縣推行的各項平民教育活動都從農民的切身需求出發,著眼於小處、實處:平教會指導農民修建井蓋與圍圈,適時消毒減少傳染病;訓練公立師範學生與平民學校學生進行免疫接種;訓練助產士提高生育存活率;建立各區保健所,從平民教育中培訓合格醫生;推行民主,改組縣鄉議會,改造縣鄉政府;還有就是讓農民得到最大實惠的,就是為村民引入優良棉花和蛋雞等品種,提高生產效率,讓農民飲食質量和收入提高。
他引進雞豬的優良品種。當時中國第一個養來航雞的,一年150個雞蛋,土雞60個,讓河北農民孩子們有雞蛋吃了。晏陽初引進的大白豬,讓定縣很是風光。中國農民幾千年吃素,現在豬肉產量提高,也可以吃肉了。
振興農村是晏陽初第一個實踐的,也基本上成功,得到國際的認同,認為晏陽初是影響中國農村的實踐家。1930年代初,晏陽初在定縣的鄉村教育實踐得到國民政府民政部次長的肯定,決定將晏陽初的經驗向全國推廣,設立了鄉村建設教育才院,在中國各省劃出一個縣進行鄉村教育試點。
我的曾祖父是傳教士。我的祖父上了教會學校。我的祖父祖母都在平教會為晏陽初工作,祖父是束務(相當於現在的總管),祖母是教師。他們只比晏陽初小幾歲,交情不錯。爺爺每月收入幾十塊大洋,和晏陽初一起打網球,騎英國鳳頭自行車,早就是小康生活。如果沒有日本侵華和中共竊國,按民國的思路發展下去,農民的小康生活也指日可待。1936年日軍侵華後,平教會南遷去長沙,之後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我們應該感謝晏陽初讓北方農民有了夠吃的雞蛋和豬肉。然而這段歷史沒有被中共收錄,中國記載的優良雞豬的引進只有官方記錄,這是對歷史的抹煞。人只有誠實才能得到上天庇護。我現在最擔心的是全球食品短缺和飢荒。希望中國人能恢復傳統,重新正視歷史;祈望來年,人類有足夠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