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南海決策層來說,顧問們也分裂成兩個陣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9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投資、消費、就業等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堪憂,中國央行通過降准等貨幣工具釋放流動性,除此之外似乎並無良策。對於中南海決策層來說,顧問們也分裂成兩個陣營。
中國經濟「垂死病中驚坐起,ICU裡一魂懸」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讓外界認為,中國經濟不是當局宣傳的「穩中向好」。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駕馬車幾乎全面熄火。中國房地產債務危機不斷爆發,債務額度都是天文數字。消費者沒有信心,不肯消費。這一切都導致中國經濟前景更加黯淡。
中國央行只有通過增加貨幣到金融系統,以達到試圖刺激經濟的目的。9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4%。專家表示,此次降准預計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超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
此次降准釋放的是5000億元基礎貨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慮貨幣乘數(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係)的因素,最終產生的廣義貨幣供應量或將達到4萬億元。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撰文《經濟出現兩大怪象 習近平還要「共同富裕」?》指出,M2(廣義貨幣供應量)餘額已經達到287萬億元,池子的水已經很多,但無法滋潤實體經濟。流動性黑洞已經形成,業內戲稱央行的核動力印鈔機已經冒煙了,還在降准、降息釋放流動性,再多資金也無助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當下狀態:央行使勁刺激,經濟卻「垂死病中驚坐起,ICU裡一魂懸」。
全球都在關注北京當局如何阻止經濟持續下滑,經濟低迷已經導致千萬人失業、迫使外國投資者逃離、人民幣貶值。近幾個月來,北京當局採取的零星措施引發了人們的質疑:習近平帶領親信組建的新一屆經濟決策層現在面臨著是優先考慮短期救助,還是早該進行改革的艱難選擇。
中國經濟放緩令中南海決策層的顧問們對如何救經濟出現了兩極分化,結構性改革的倡導者現在正走出來,向其他呼籲增加財政支出投資以支撐經濟增長的人發起挑戰。
呼籲立即採取刺激措施的顧問們認為,中央政府的低債務意味著它可以分擔地方政府的責任,為基礎設施和其它支出提供資金,以加速經濟活動。但是,支持改革的顧問們認為,幾十年來幫助推動經濟增長的刺激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現在需要對經濟進行更大膽的結構性改革。
兩個陣營都認為,在12月份舉行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政策制定者應該緊急處理顧問們的提議。
加大經濟刺激?
據路透社9月21日報導,曾擔任中國央行顧問、有影響力的政府經濟學家余永定表示,「我們需要更強有力的刺激政策和總體規劃,一攬子宏觀經濟政策措施。」
「中國應該發行更多政府債券,為基礎設施投資融資,包括增加對醫院、養老院等公共設施的投資。中國不應該害怕增加預算赤字佔GDP的比率和政府債務佔GDP的比率,」余永定告訴路透社。
余永定認為,由於擔心與美國的利差擴大將引發資本外逃和人民幣貶值,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寬鬆程度受到限制。
「我們需要加大財政刺激力度。鑒於良好的財政狀況,中央政府有加大支出的空間,」另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顧問表示。
中央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21%,遠低於地方政府包括隱性債務在內的比例為76%的水平。
在3月,北京當局公布的目標是2023年財政預算赤字佔GDP的3.0%。在9月,地方政府競相發行3.8萬億元的特別債券,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
結構性改革?
而另外一些人正在呼籲北京當局重啟陷入僵局的改革。支持改革的顧問們正在敦促加快結構性改革,包括放寬戶籍制度以刺激消費,以犧牲壟斷性的國有企業為代價,消除私營企業的市場准入壁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日前表示,IMF計畫敦促北京當局將經濟模式從投資轉向國內消費、控制地方政府債務並清理臃腫的房地產行業。
另一位政府顧問表示,「政策刺激沒有效果,只是安慰劑。」
中國央行顧問劉世錦表示,中國必須推動改革,釋放進城農民工的消費能力。中國央行前行長易綱也持同樣觀點。
劉世錦表示,由於房地產、出口和基礎設施等增長引擎陷入停滯,迫切需要改革。
「如果我們繼續把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穩增長上,副作用就會加大,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再次錯失結構性改革的機會,」劉世錦在上個月的一次論壇上表示,「不僅僅是宏觀經濟政策具有短期效應。具有擴張性效應的結構性改革也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儘管兩個陣營爭論激烈,但分析人士預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刺激和改革之間走鋼絲。
野村證券(Nomura)首席經濟學家羅布.蘇巴拉曼(Rob Subbaraman)表示,短期刺激措施將刺激經濟增長,但代價是經濟結構性扭曲加劇。與此同時,結構性改革將帶來短期陣痛,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提振經濟活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更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他表示:「中國兩者都需要,而現在的情況是中國更多地依賴政策刺激,而不是更艱難的結構性改革。」
雖然結構性變革前景很好,但支持改革的倡導者認為,如果沒有政治意願,中國將難以持續恢復對其經濟、特別是私營部門的信心。
青島大學經濟學家、前政府顧問易憲容表示。「只要私營企業缺乏投資信心,經濟就不可能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