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33.6萬人,給美聯儲加息或維持利率不變帶來指引。(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0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美國勞工部10月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33.6萬人,增長超預期。這給美聯儲加息或維持利率不變帶來指引,不過,美聯儲官員稱美債市場收緊已相當於加息一次。
9月非農就業人數33.6萬人 增長超預期
9月份的就業增長強於預期,這表明儘管利率上升、罷工和華盛頓兩黨對於政府關門危機的爭鬥,美國勞動力市場仍然火熱。
美國勞工部10月6日在備受期待的報告中表示,9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336,000人,好於普遍預期的170,000人。失業率為3.8%,略高於預期的3.7%。
工資增幅低於預期,9月平均時薪同比增長0.2%,同比增長4.2%,而預期分別為0.3%和4.3%。
報告發布後,股指期貨大幅下跌,國債收益率大幅上漲。投資者最近一直感到緊張,因為經濟的韌性可能會迫使美聯儲維持高利率,甚至在通脹仍然高企的情況下進一步加息。
嘉信理財首席投資策略師利茲.安.桑德斯對CNBC表示:「顯然,這正在提高人們對美聯儲尚未完成任務(加息)的預期」;「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降息的起點可能會推遲到2024年晚些時候,而降息的目標一直在變化。」
從行業角度來看,休閑和酒店業帶動了96,000個新增就業崗位。其它增長方麵包括政府(73,000)、醫療保健(41,000)以及專業、科學和技術服務(29,000)。由於好萊塢陷入勞資僵局,電影和錄音工作崗位減少了5,000個,自5月份以來已減少45,000個。
除了9月份強勁的數據之外,前兩個月數據也出現了大幅向上修正。8月份的新增人數為227,000人,比之前的估計增加40,000人,而7月份的新增人數則從157,000人增加到236,000人。這兩個月的總人數比之前報告的增加了119,000人。
勞動力參與率(即佔勞動力總規模的勞動力參與率)穩定在62.8%,仍比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低半個百分點。
美聯儲是否還加息?
美聯儲在9月會議上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5.25%至5.5%的區間,下次會議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舉行。
據路透社10月6日報導,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美國經濟學家Nancy Vanden Houten寫道:「我們認為,美聯儲希望看到比我們預期更多的勞動力市場降溫的證據。」
她表示,「自8月份就業報告以來的經濟數據與仍然相對強勁的勞動力市場一致」,這足以表明「即使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不會加息,但仍存在進一步加息的風險」。
今年穩定的就業增長和持續的低失業率令許多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感到驚訝,他們原本預計過去一年半的快速加息將進一步減緩需求、經濟增長和就業。
美聯儲9月會議以來的數據還顯示,潛在通脹放緩速度甚至快於政策制定者發布經濟預測時的預期,預計年底前仍需再加息25個基點。
美聯儲官員稱美債市場收緊已相當於加息一次
10月5日,舊金山聯儲主席瑪麗.戴利(Mary Daly)表示,如果勞動力市場和通脹繼續降溫,或者金融環境保持緊繃,政策制定者就可以將利率保持在當前水平。
戴利在紐約經濟俱樂部舉辦的一場活動上說道:「如果我們繼續看到勞動力市場降溫,以及通脹正在回歸我們的目標,我們就可以保持利率不變,讓政策效果繼續發揮作用。」
她強調,「即使我們維持目前的利率水平,政策的限制性實際上是會變得越來越強的,通脹和通脹預期都會隨之繼續下降。」她補充稱,「因此,保持利率穩定也是一種積極的政策行動。」
自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為了遏制高企的通脹已經密集加息了11次,將利率從接近於零的水平提升至22年來的最高水平。
在9月議息會議後公布的「點陣圖」顯示,19名政策制定者中有12人認為今年還有一次25個基點的加息,而另外7人認為年底時的利率與當前的水平一致,戴利或許就是7人之一。
戴利還提到,「如果過去90天大幅收緊的金融狀況也同樣吃緊,我們採取進一步行動的必要性也就會降低。」
近日,美國國債利率明顯走高,30年期美債收益率本週一度升至4.85%上方,刷新了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戴利認為,緊縮的債券市場已相當於一次加息,「因此沒有必要進一步收緊。」並且在她看來,債券市場的緊縮並不是無序的,而是「金融市場正在尋找立足點和合適的價格」。
戴利稱,投資者似乎正在尋找數據中的不確定性,這與政策制定者的看法一致,「當國債收益率上升時,我們就看到11月加息的可能性有所下降。這表明市場正在嘗試理解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他們確實考慮到了這個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戴利今年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中沒有投票權,但將在明年成為輪值票委。在9月的時候,戴利曾表示她支持以「儘可能溫和的」方式實現2%的通脹目標。
不過,她也表示,如果數據改善的趨勢停滯不前,「我們也可以做出反應,進一步提高利率,直到我們確信貨幣政策的限制性足以完成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