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1月30日訊】近日,中國官方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稱,北京擬對臺擴大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減讓,臺灣包括農漁、機械、汽車零組件和紡織等34種零關稅產品,恐受下一波衝擊。對此,學者警告,中共一再「以商逼政」,雖威嚇效果不佳,但若頻下猛藥,恐升級為兩岸貿易戰。
北京繼今年元旦對臺灣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12項石化原料關稅優惠後,在臺灣總統大選前後兩度揚言要再取消更多臺製品的免關稅優惠。
對於中共下一波恐再鎖定包括檳榔、帶魚等34項臺制農漁產品,取消零關稅減讓,部分台商似乎已見怪不怪。
在臺中的臺潮魚集水產公司執行長張家升就態度淡定地告訴美國之音,北京對臺的「經濟脅迫」已趨常態化,祭出時機多在大選前後,他早已習以為常,尤其近兩年農漁產品首當其衝被鎖定,像午仔魚、石斑魚和白帶魚都慘遭禁運制裁過。因此,不少農漁業者已做好心理準備,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當「特例」福利,不再視為理所當然。
他還以男女朋友形容兩岸經貿關係,既然不合就早日分手,不要每次一吵架,就拿分手當籌碼。
臺灣青農著眼全球貿易 不再依賴中國經貿優惠
張家升說:「我們(臺灣)應該是盡快地改善(對中國的依賴),而不是每四年,它(中國)來威脅我們一次,然後經濟受創一次、影響大局一次。」
他還支持臺灣政府擴大出口市場的策略,不再把雞蛋都單押在中國這個籃子裡。
張家升說:「它(臺灣政府)正在重整我們水產品的產業結構,賣去哪個國家,還有臺灣在地的消費,有變化才是好的。所以,其他國家(外銷量)一定是成倍的瘋長。現在是黃金期,大家沒有辦法去大陸,那有更多的新意。」
張家升2015年在臺成立飛洋水產公司,並於2017年擴展至中國、創立貿易公司,自產自銷臺灣水產品外銷海外,事業遍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中國及香港等地,曾獲選臺灣百大青農、產銷履歷達人等殊榮。
他直言,像他一樣的年輕農漁民正積極拓展中國之外的海外市場,並通過臺灣政府的補助跟輔導,例如到日本見習、外銷美國等全球市場的活動或運費補貼,來展現臺灣走向世界貿易的決心。
張家升笑稱,兩岸關係很微妙,政治上,中國要統一,但臺灣堅持兩國。不過,一論及雙邊貿易,中國則堅持兩國分治,但部分臺灣人士卻大喊兩岸一家親。
他還說,兩岸於2016年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未明列時效,因此,議約期間,讓北京有機可趁,可藉由片面終止特定品項的優惠來制裁臺灣。以臺灣鯖魚為例,銷往越南等其他國家的關稅高達40%,因此,面對北京祭出的零關稅,確成為老一輩漁民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誘因。
張家升強調,臺灣新一代已將中國視為全球市場之一,不再依賴其經貿優惠,也避免無端遭牽制。他不諱言,中國仍是塊大餅,但台商只要改善成本結構,做出產品差異,也能讓臺灣農漁產品更加值。
學者警告:以商逼政威嚇效果不佳 兩岸恐升級成貿易戰
對於中國下一波藉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關稅減免所進行的經濟脅迫,在臺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北京將加大「以商逼政」的力道,恐分批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清單中其餘產品的關稅減讓,另外,針對臺灣銷往中國產品的檢疫與反傾銷調查也會同步進行。但他說,威嚇效果應不大,唯須關注北京祭出的差別待遇,例如開放泛藍執政縣市的臺東釋迦、金門高梁及少數石斑魚養殖業者可豁免銷中,這樣的手段目的在架空民進黨當局,直接與在野政黨互動。
另外,中共也可能再下猛藥,例如,對臺加征懲罰性的反傾銷稅。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說:「像美中貿易戰、關稅戰一樣,給你加25%的關稅(反傾銷稅),這個就是猛藥。我們可能的做法,先去盤點後續的替代市場,做預先的預防。講白了,還是要回過來培養自己國內的產業升級。」王國臣也肯定,民進黨政府積極加入國際的「反經濟脅迫」機制,透過美國和歐盟的相關規則來共同反制北京的經濟脅迫手段。
王國臣說,《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上的臺灣傳統產業受到中國內需市場疲軟的衝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已逐年遞減,加上中國近期通貨緊縮,石化和工具機等產業競爭激烈,導致中國本土產能過剩,也逼得台商陸續撤出中國。
根據臺灣經濟部國際貿易署1月的統計數據,臺灣2023年對中國的出口佔比跌至35.2%,達21年來的同期新低,包括銷往中國的農產品、化學品和紡織品等全面減少,轉銷往新南向國家的佔比提高到17.6 %、銷往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佔比分達17.6% 、9.8%和7.3%。
據臺媒《經濟日報》去年10月底引述臺灣前財政部長劉憶如說法稱,臺灣出口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國家的產品中,資通訊產品比重高達七成以上,皆適用臺灣已加入的《資訊科技協定(ITA)》零關稅優惠,其餘三成仍需課關稅的產品多屬塑橡膠製品和化學品等傳統產品。
對此,王國臣也同意,即使北京對臺全面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關稅優惠,臺灣七成的外銷產品本就零關稅,就總體經濟的衝擊並不大,但對個別廠商確會帶來傷害。
但一名因議題敏感、不願具名的汽車零件出口商向美國之音抱怨,臺灣產品在中國仍具競爭力,「有相當利潤時,誰會放棄這一塊肥肉?」言下之意,《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所提供的關稅優惠仍深具吸引力。
但他坦言,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關稅優惠對中小型貿易商的衝擊確實不大,因為多數台商近年漸轉出中國市場,中國區的營業額佔比已偏低。未來若再添關稅成本,利潤保不住,他們只好退出中國市場,銷往利潤和需求都更高的市場,如泰國或越南。
中共「養套殺」經濟制裁 臺灣將加速轉向全球經貿
為有效因應中國經貿脅迫,臺灣行政院所屬的經貿談判辦公室曾發布新聞稿指出,臺灣已一改前總統馬英九時代、透過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與中國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路徑。該辦公室預估,2023年全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上,臺灣產業的出口值將回落至該協議2010年生效前水準。
該新聞稿還稱,中國對臺灣高科技產品的依賴遠超過臺灣傳統產業對中國市場的出口依賴程度。
臺灣經濟部貿易署去年10月底也發布新聞稿表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中,臺灣銷往中國的產品佔全球出口比重逐年下降,從2017年最高的7.2%,降至去年的3.6%,因此,在全球對中國採取去風險化的趨勢下,臺廠已轉向拓展世界市場、分散風險。
在高雄的民進黨籍立委賴瑞隆分析,中國一貫對台商採「養套殺」伎倆,亦即,先給紅利,養成台商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後,再伺機脅迫,以商逼政。他說,民進黨的賴清德贏得臺灣總統大選,讓中共極度不滿,但後續若加大對臺打壓和制裁,不僅傷及臺灣人民的觀感,也不利兩岸關係。
賴瑞隆告訴美國之音:中國「變相制裁的話,我想,這個是在威權專制國家才會發生,這也是很不友善的動作。臺灣不斷地走向自由民主的貿易世界,受到了中國刻意的阻撓跟影響。不過,我覺得這是一個必須要走的路,因為臺灣不可能長期都被中國給掐著。」
賴瑞隆表示,在民進黨主政下,臺灣農魚產品或機械產業等近年積極外銷美、日等國,頗具成效,也能保持臺灣的產業能量,不再受制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