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熱議「躺平」和「垃圾時間」。(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7月1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2024年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達1179萬人,規模再創歷史新高,7月17日,中國發布的青年失業率仍高達13.2%,在中國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年輕人熱議「躺平」和「垃圾時間」。
失業率數據仍高企
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歲至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3.2%,25歲至29歲勞動力失業率為6.4%,30歲至59歲勞動力失業率為4.0%。
但這個數字不能完全反映經濟狀況,因為它不包括農村地區數百萬農民工,而這些人群特別容易受到經濟放緩的衝擊。
今年3月份「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設定為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中國青年失業率去年6月上升至21.3%後,中國國家統計局一度停止發布月度數據。隨後其對分年齡組失業率統計進行了調整,發布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25-29歲、30-59歲勞動力失業率,在今年1月恢復發布青年失業率數據。
中國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分項名稱是「16—24歲青年調查失業率」,現在變更為「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即使這樣,變更統計方法後的失業率仍高企。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此前指出,中國官方統計16-24歲青年群體,除了高校畢業生,還有眾多接受中等教育後就業的人員。例如,在2001年,出生人口1702萬,2023年高校畢業生1158萬人,除去死亡、移民等因素,仍有數百萬人需要就業。特別是官方所謂的2億靈活就業人群,沒有被納入失業統計。
而北京大學的學者張丹丹曾發文指出,去年3月中國青年失業率最大值為46.5%,遠高於官方公布的數字。
目前,就業市場緊張,中國龐大的房地產業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消費持續疲軟,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而與華盛頓和歐盟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威脅著中國的對外貿易。
在取消懲罰商業活動的疫情限制一年半之後,人們期待的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沒有預期的強勁,而且曇花一現。
7月15日,中國公布了令人失望的第二季度經濟指標,表明經濟增長放緩,消費仍處於半增長狀態。
從躺平到進入垃圾時間
近日來,「歷史的垃圾時間」這個顯然是中共政府所不喜歡的話題,令官方媒體不得不窮於應對,就像是早些時候應對來自中國民間的「躺平」之說一樣。
7月17日,中國官媒發布文章稱,「最近,網際網路輿論場上時有出現所謂歷史的垃圾時間論調。這一論調的核心觀點是:歷史的某個時刻注定將無所作為,不以個人意志為轉變。不少大V、博主看這個說法‘時髦’,又傳言有某西方經濟學家的理論作背書,於是不問真假草率引用,繼而炮製出大量‘躺平’‘看戲’的論調。」
美國之音7月17日的文章指出,「歷史的垃圾時間」與早些時候出現的「躺平」之說都是來自中國網民,兩種說法在觀察家們看來一脈相承。
「躺平」說的意思是,在當代中國,勞動人民只是中共權貴任意割取的韭菜,與其挺身奮鬥再被人反覆宰割,選擇躺平盡量保存自己的體力和能力,使中共權貴難以方便地割取或割取不了多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儘管中共領袖習近平早些時候親自出馬表示厭惡「躺平」說,但「躺平」說在中國民間仍是不脛而走,並被眾多中國人身體力行。
「歷史的垃圾時間」說的意思,則有一種流傳廣泛的中國民間解說——歷史垃圾時間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由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德語: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提出,是指一個時代嚴重違背經濟自然發展規律,個人無力改變其走向,整個時代必然走向失敗的必然趨勢。
另有一種流傳廣泛的中國民間說法展示了所謂「歷史的垃圾時間」的說法與「躺平」之說的傳承關係——「當歷史進入垃圾時間,你將看到大廈坍塌、巨輪傾覆、謊言暴雷、神話破滅等各種大劇。智者的做法是,躺平、看戲、等待垃圾時間的過去。」
觀察家們注意到,中國民間所謂的經濟學家米塞斯提出「歷史的垃圾時間」的說法顯然是移花接木,因為米塞斯顯然沒有提出這種說法。但英語體育比賽用語有所謂的垃圾時間(garbage time)的說法,意思是在定時的對抗性比賽中,雙方實力懸殊,勝負已定,再剩下的時間沒什麼看頭了,這樣的時間即垃圾時間。
據路透社負責報導中國的經濟事務的記者喬•卡什(Joe Cash)7月17日寫道,中國經濟的低迷在網路上引發了人們對就業、收入和機遇好轉前景的悲觀情緒,稱之為「歷史的垃圾時間」。這個顯然是將籃球術語(比賽在最後幾分鐘,結果已無懸念)注入到這場最初是關於「中國製造」進程的討論中,後來演變成一場受到嚴格審查的網路討論,主題是:中國工人和投資者是否應該放棄。
路透社指出,中國最近的經濟數據動搖了人們的信心。上一季度的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凸顯了房地產危機和消費支出停滯帶來的拖累。
按照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斯科特·羅澤爾(Scott Rozelle)等人收集並由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上週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還有其他跡象都表明中國的集體信心已經受到影響。
羅澤爾在一項調查中發現,中國的受訪者比二十年前更加悲觀,更有可能將決定一個人貧富的結構性因素歸咎於此,而不太相信努力工作會帶來回報。回溯到2004 年,62%的人同意「在我們國家,努力總會得到回報」。然而在 2023 年的調查中,這一比例則下降到 28%。
中國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2024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到1179萬,規模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從6月底開始,中國教育部組織開展202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專項督導,由主要官員帶隊赴安徽、遼寧、河北、北京、江西、天津等省市進行督導。在此次督導之前,教育部開啟了202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衝刺」行動。這場一直要持續到8月份的行動,目前正在中國多個省市加速推進。
地方政府也動作頻頻,例如在7月5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啟動2024年暑期北京地區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
從中央到地方的諸多舉措,突顯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緊迫,也印證了大學生就業在中國不但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除了傳統的招聘會,包括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黑龍江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等多所高校,正動員校友為2024年母校畢業生尋找出路。
另外,中國官方要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發揮作用,吸納暫時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年。中國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門在6月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發科研助理崗位招錄高校畢業生就業。但是,這一官方為緩解就業壓力開發出來的崗位正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