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家工廠。(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10月18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近日,大陸網絡盛傳廣東1500家企業計劃遷移至四川,或將成為該省40年來最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有學者認為,這與中共的戰爭思維有關,這一做法將加劇國際緊張局勢,甚至帶有恐嚇性質,最終可能成為爛尾工程。
15日,中國各社交平台上流傳著關於廣東多地的1500家企業將遷移至四川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財聯社9月曾報導,中國政府將引導企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在高層批覆的國土空間規劃中,四川成為唯一一個被點名的戰略腹地。
公眾號「木心」文章寫道,惠州的TCL集團、聯想集團、格力電器、長虹電子、海爾、華為、小米等1500家企業將開啟這趟規模宏大的遷移之旅。
多個公眾號評論指出,此次產業轉移不僅是企業尋求更低成本發展環境的經濟決策,更體現了中國在全球複雜形勢下的戰略考量。為推動遷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土地優先供應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便保障中西部地區能夠承接這些企業。
通過騰挪東部地區的資源,廣東可以專心發展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業和信息產業,從而提升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同時,這次遷移也會為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帶來大量就業機會,讓更多當地人可以就近工作,而不必長途跋涉到其他地區。
《新京報》報導,9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文件,提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政策。其中,「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的表述引發關注。產業轉移背後的經濟因素、社會需求和國家戰略等,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此前,新華社也曾報導,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提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及就業承載力。文件中明確指出,要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並向革命老區、邊境地區、資源枯竭地區傾斜,以促進區域間就業的均衡發展。
鄺錦利:新三線建設勞民傷財無必要
曾參與四川「三線建設」的中國學者鄺錦利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區如上海、廣州的工廠向內陸遷移是為了協助發展西南西北地區的制造業,但現在形勢變了,沒有所謂的前方和後方。「他們一直擔心萬一發生被攻擊事件,我們的沿海城市、重要的加工和科技力量受打擊,這將是致命的。」
「三線建設」是中共從1964年開始在內陸省份進行的一場以備戰備荒為目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電力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三線地區是一個軍事地理概念,包括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其核心在西北和西南地區。
鄺錦利指出,上世紀在四川建立的所謂大三線已基本荒廢,「四川山溝裡的那些工廠破房子依然存在,有的改成了夜市,有的荒無人煙。再搞三線建設是勞民傷財,毫無必要」。「馬斯克的火箭可以兩根筷子夾住五千噸重的物體,你還在講前方後方,還鑽山洞搞三線建設。如果腦子裡還在想著二戰時期的算盤,你讓韓國人怎麼活?」
此外,有人認為,這次大遷移不僅是為了解決東南沿海日益高企的成本壓力,更是為備戰未來可能出現的國際變局。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內陸,一旦未來發生不確定事件,國內就能夠依靠自主的產業鏈支撐。
田啟光:大遷移或將成為「爛尾工程」
研究三線建設的學者田啟光受訪時表示,最初他以為廣東企業向西南遷徙的消息是假的,但後來發現國務院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他指出,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戰爭思維」,類似於康熙時代沿海居民內遷50里的海防政策,或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的大三線建設。
他認為,當局所採取的這種戰爭思維模式將對廣東的企業經濟和民眾就業造成負面影響。他說:「鄧小平80年代他從和平思維出發,提出『改革開放』,這是融入國際社會的和平思維。所以後來關閉了大量三線時期的國有企業,將它們搬回東部,直到90年代都沒完全消化掉。」
田啟光認為,中共已從鄧小平的和平思維轉變為當前的戰爭思維。他批評這一做法將加劇國際緊張局勢,甚至帶有恐嚇性質,最終可能成為「爛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