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是運動的翻版(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看中國2024年11月26日訊】中共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25日晚就《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發出通知,要求貫徹執行。通知延展中共運動的軌跡,過緊日子,苦日子的伏筆中,不詳徵兆凸顯。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以黨中央的部署相要挾,稱要「解決糧食損失和食品浪費」問題,該「行動方案」將持續到「2027年年底」,三年時間——行動方案之總體目標。
這無疑是在宣告「三年危機」,且不說呼應多個預言,2025年乙巳蛇年,習近平本命年「大凶之坎」,三年的定位也頗有意味——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失去的時候,三位一體的黨魁就被解體了,精氣神失,必失天下。
行動方案在針對「糧食宏觀運作」上提出了框框性要求,從糧食節約減損行動,到減少糧食儲存損失損耗,再到加強糧食運輸減損、減少糧食加工損失等等幾乎無一遺漏。
2024年的極端天氣,威脅中共糧食生產(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行動方案同時對全民「糧食危機意識」下達祈使指令:「移風易俗」適應中共惡劣形勢的需求,可說是對民眾餐桌進行管理,對機關學校食堂進行約束,對吃什麼進行干預。就差在餐飲業方面,上升到習近平為糧食指引方向的高度。
當然,糧食的行動方案也包括了保障措施,說淺白點就是一粒米的去向,都要「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
實際上「國家糧食安全」成為該行動指南的關鍵詞,所有不按照通知精神辦理或違背者,似乎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置——這也是中共歷次運動的特徵。在一個標籤之下幹出破壞傳統文化、人權迫害、清除異己、泯滅人性的勾當。
顯而易見,上述行動方案與今年三月國務院《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商務部等14部門關於印發《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通知的隱形運動反向,這不是「低值易耗品」與「固定資產」之間的決鬥,而是食為天的糧食緊缺之下的「苛政」推行。
實際上,中共以舊換新,所謂的「刺激內需潛力」、不過是變相為製造業補貼,在拯救經濟不惜血本。
但以舊換新的漣漪還在蕩漾的同時,人民網就已經發布「各級政府把‘過緊日子’落在實處」的號令。
於是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本來還可以再看幾年的電視機換了新的,但發現看的東西顏色還不錯,但囊中羞澀,消費降級——「民以食為天」而不是以「看為天」。
更關鍵的是,沒有在電視新聞聯播中看到更多的「極端天氣」造成的後果。
緊接著,10月16日,新華社驚呼:「糧安天下」任重而道遠——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造成部分國家地區糧食減產,加大了全球糧食供應缺口。厄爾尼諾的擁抱,對中共糧食受到的真實威脅,人們在衛星圖像中略見一斑,但全貌只有中共明白,好在給予民眾一些暗示。
因此,上述行動方案無意間告訴了一個「緊缺」與危機的事實。
不過,習近平簽署命令的中共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法》今年6月1日起施行,就已經說得夠詳細了,幹嘛還要呼叫糧食?
這當然與有法不能保障,專制獨裁政權的「八格」息息相關。
不得已,危機之下想要動用運動模具來「渡劫」,無奈民變壓頭,不敢明目張膽造次,於是改為「行動」。
還別說,中共的歷史中,多次糧食問題都差點要了命。
最早的第一次以糧食為「核心」的運動開始於1931年11月,以「蘇維埃」為名號的「一場大規模的節省運動」持續到1934年,口號演變為「反浪費風暴」,而人能夠浪費的只有水和糧食。
節省與反浪費是由這期間的「死亡還是生存」問題引發的,這當然就是中國合法政府國民黨政府的圍剿共匪戰爭。
蔣介石最早看清了中共獨裁政權的危害,因此高喊:消滅共匪政權,五次圍剿中共,導致中共第一次糧食危機(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從國軍1930年底至1931年初「第一次江西剿共」(第一次江西剿匪)到1931年4月至5月第二次剿共,再到1931年7月至9月間第三次剿匪(九一八事件爆發,國軍不敵共軍),1933年2-3月間第四次圍剿共軍,歷經四次圍剿,戰之未勝,甚至第四次國軍三個師將士壯烈犧牲,被迫撤出中央蘇區。
終於,從1933年10月17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軍鼎力圍剿共匪,在蔣委員長親自指揮下,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圍剿歷時363天,直到1934年10月14日才結束;這場偉大的戰爭,共軍「遭受重大損失,完全陷於被動地位。」
其中,1934年4月27日廣昌城一役,共匪傷亡高達5500餘人……
戰爭中,國軍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共匪倉皇逃竄,稱「放棄根據地」,而開始「長征」,實則潰不成軍,殘兵敗將亡命雪山草地。
這一年也是共匪「反浪費風暴」的最高潮時期,很好笑的是,共軍兵敗如山倒「敗走麥城」的同時,該風暴戛然而止,因為已經沒有可浪費的糧食,而是只能挖草根吃樹皮。
所以,可見糧食問題還真是政權問題。
這一幕在1955年上演,背景的變化使得糧食的角色也發生了變更。
1955年6月13日,在中央各機關黨派、團體高級幹部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代表中央作了《厲行節約,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而奮鬥》的報告。
此報告成為中共「歷行節約、反對浪費」運動的綱領性文件,糧食還是主角。
為何再次在糧食問題上搞運動?
首先,這一年是中共「一五」計畫實施的第二年,呈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其次,運動開始之後不久,當年7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展開鬥爭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於是與「歷行節約、反對浪費」反其道而行之的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必然有此「劣習」,成為罪狀之一。
糧食是要命的。
第三次以糧食為「運動指南」的運動,可追溯到文革中的1970年,那就是「一打三反」的出現,當時的三個文件中,不可或缺的就有《關於反對鋪張浪費的通知》(另外兩個文件分別為《關於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與《關於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指示》)。
這個背景也是與「食日無多」緊密關聯的。
1970年運動中的《關於反對鋪張浪費的通知》與當時的票證形成鮮明對比,沒有吃的何來鋪張浪費(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當年中共公布的統計數據中,農業總產值只有1058億元。而當時市場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頭限量供應,每個人憑票證才能購買一定數量的生活用品;糧票、布票、油票一票難求,多子女家庭穿補丁褲子是因為布票不夠,挖野菜是因為糧食不夠,「紅鍋菜」(燒紅鍋炒菜)是因為食用油不夠。
食物匱乏,中南海特供山珍海味一樣不缺,人們是在這場運動之後才知道的許多真相——毛澤東三餐仍舊是「四菜一湯」但食材不凡,早餐也有四個炒菜。
毛澤東在糧食緊缺時——《毛澤東保健飲食生活》中隨意拿出一頓飯的菜譜,也是那些年的骨灰級:什錦拼盤、白菜煎翅、香酥鴨子、雞油菜心、乾燒扁魚、口蘑燒豬肚、煎牛扒、冬瓜清湯、二丁包子、雞湯麵條、燴水果……(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當時被毛澤東精神控制的「飢民」,都安分守己,就是這場運動的恐怖陰影威懾的效果——這場運動導致200萬人受到迫害,至少20萬人非正常死亡。
因此,中共這一次換了馬甲的糧食運動,同時釋放了鎮壓不滿情緒的信號。
但糧荒、糧食危機,背後的經濟慘像,已經隱約可見。
這是一場不是運動的運動,殘酷於AI的造假中粉飾了內涵,蔡奇的辦公廳和李強的辦公廳,將習近平的驚慌失措都寫在了《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的背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