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苦人怎麼熬過冬季?(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杜甫在一千多年前寫下的句子,描寫的是在寒冷的冬季,富貴人家裡散發出酒肉佳餚的香味,而在他家門口的路邊,就躺著一具具凍死的骸骨。
寒冬對古人是最大的災難
今天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會被活活凍死,但是寒冷的冬季對於古人來講,卻是他們最大的災難。史書記載唐昭宗時期的一場大雪長安城「民凍餓死者日以千數」每天被凍餓死的百姓都在千人以上。就連皇宮裡面「自後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也就是說堂堂的帝王之家,每天也有三四個人,會因為飢寒交迫而不幸身亡。
古代棉衣是頂級的奢侈品
至於民間百姓的處境,自然可想而知。有人說天氣冷,為甚麼不多穿點衣服。你能想到古時候那些受凍的人自然也能想到。但問題是,對於古代的老百姓而言,絕大多數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就連夏季也拿不出一件像樣的衣服,更別說在宋代以前,棉衣簡直就是頂級的奢侈品。
因為當時棉花這種植物還沒有大規模種植,普通人禦寒的衣物是用蘆葦、柳絮之類的東西填充在麻衣裡面。家裡的床鋪只能用曬乾的稻草來作為最常見的保溫材料。即使在三五十年以前,老百姓也基本都是用稻草鋪床纔能熬過寒冷的冬夜。
至於棉衣棉襖當時甚至有一件棉衣穿三代的說法。我們在古裝電視劇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說家裡沒米下鍋,於是主人就將一件破棉襖拿到當鋪。為甚麼破棉襖還能夠換錢。就是因為棉衣這種東西,在過去真的是很稀有也很重要的物資。
古人冬天木材和木炭取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木材和木炭在古代算是戰略資源
當然也有人感到很疑惑。你說棉衣是奢侈品,難道就不能用隨處可見的木材拿來生火取暖了?
其實呢,古人不光知道要用柴火,還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怎樣製作熱效更高的木炭。唐代白居易就寫過賣炭翁的故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為甚麼老人家守著一車炭,寧願受凍也捨不得自己燒。因為木材和木炭在古代可以算得上是戰略資源,所有的山林田地,要麼是朝廷所有,要麼是地主所有,不是老百姓想砍就能砍。
如果你去偷,輕則挨揍,重則送官。當然也有無主的荒山野嶺,但都是深山老林,而且跋山涉水太過艱難。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古代催生了一種職業,也就是專業砍柴的樵夫。然而這種工作既危險又辛苦。
所以無論是砍柴的人還是燒炭的人,都捨不得自己用。那麼柴的重要性,我們中國人有句話叫「柴米油鹽醬醋茶」為甚麼柴排在第一位?因為有柴才能吃熱飯,冬天才能不被凍死,它是決定生死存亡的東西。就像我們現代人不能沒有油和電,只要缺油缺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依舊會發生路有凍死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