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畫家徐揚《姑蘇繁華圖》(局部圖) ,原名為《盛世滋生圖》。 官員在舉行婚禮的屋外彼此作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冬末春初,天氣忽冷忽熱,偶爾吹拂來得陣陣寒風,似乎比初冬的冷風更加刺骨、凜冽。試想,最接近現代的明清時期,明人、清人依然沒有暖氣可使用,除了能吟誦與冬天相關的詩詞在冰寒日子裡自娛娛人之外,究竟有沒有令今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取暖方式呢?其實,明、清兩代禦寒的物件很多,包括口袋房、萬字炕、端罩、手爐子、足爐、湯婆子等等,且各有功能及特點。今天一起來了解明清兩代8大取暖物件!
一、口袋房
自明朝中期到清末是繼西周前期、西漢末年到隋朝初年、兩宋時期之後的中國氣象史上的第四個寒冷期,這一時期被稱為「明清小冰期」,在國際上被稱為「現代小冰期」,大雪使得洞庭湖「冰合,人騎可行」,南方尚且如此,北方自然更加寒冷了。聚居在東北的滿族人,離不開口袋房、萬字炕,正如俗語所說「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坐在地面上」。
口袋房又稱斗室,是指三間房多在最東面一間南側開門,五間房多東起第二間開門。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為了禦寒,牆壁都很厚,《寧古塔紀略》有載,「牆厚幾尺,然冬間寒氣侵入,視之如霜。屋內南、西、北接繞三炕,炕上用蘆席,席上鋪大紅氈」。口袋房開門的一間被叫作「外屋」或「堂屋」,西面屋又稱「上屋」。上屋裡南、西、北三面築有「Π」字型大土坯炕,叫作「萬字炕」,民間也稱為「拐彎炕」「轉圈炕」。室內「以西為尊,以南為大」,西炕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擺放供物,不得隨意踩踏、坐臥或放置不清潔、不吉利的物品。南炕溫暖向陽,是家中的尊長寢居坐臥的地方,若有賓客前來,也要請到南炕上坐,若是賓客留宿也應住在此炕。平日在炕上就寢時,方向和位置也有一定的規矩。無論睡南炕還是北炕,正式就寢時,頭部都在炕沿一側,身體垂直於炕沿方向,不許平行於炕沿方向睡,因為只有在室內停放死人時才順著炕沿方向放。
二、瀋陽故宮萬字炕
在寒冷的季節,把火炕都燒熱,室內就會因炕面散發的熱量更加溫暖。炕的用途不只是寢臥,滿族人在室內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在炕上進行的,「無椅凳,有炕桌,俱盤膝坐」。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幾乎都使用口袋房和萬字炕。而火牆則是宮中貴族使用較多,實際上是一種地熱供暖,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也稱「地炕」。
三、火牆
清代皇宮中,皇帝辦公的三大殿(一般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養心殿及部分寢宮的牆都是空心的,殿內地磚下面砌有縱橫相通的火道,直通向殿外廊檐底下地爐子的添火口,燒上上好的煤或木炭(清代皇宮用的「御煤」多是來自寧夏的太西煤,「烏黑發亮,觸之不染,燃之無煙無味」,且有極高的發熱量。木炭則為來自涿州、通州、宛平、大興等近郊地區,用硬實木材燒成的按標準規格鋸成一節節的「紅羅炭」。乾隆年間曾欽定過薪炭的供應標準:皇太后為120斤,皇后為110斤,皇貴妃為90斤,皇妃為75斤……依級別大小供應薪炭。供薪炭的日期也有規定:即在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初一時開始發放,在次年春暖花開時節停止發放。熱力順著火道和夾牆循環傳到整個大殿,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瀰漫著濃濃的暖意。這些宮殿地下火道的入口一般都設在房屋的北邊,進氣口平日都用很厚的木板蓋住,還另設有排煙口,不僅可以排煙,還可通風供氧。設有地下火道的房間也叫「暖閣」,故宮博物院坤寧宮的東暖閣就是這種結構的典型代表。
四、端罩
端罩是一種圓領、對襟、平袖、長及膝、左右垂帶的翻毛外褂,只有宗室成員和高級官員才能穿著。按《大清會典》的制度,端罩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猻、紅豹皮、黃狐皮等幾種;按質地、皮色的好壞及其裡、帶的顏色等內容,又分為八個等級,以此來區別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若做一件上等的端罩,就要認真的挑選毛色、大小。
五、滿族門帘
清代黃鉞畫御製人日喜雪詩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國立故宮博物院)
滿洲貴族取暖,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大概是火盆。火盆移動方便,從仍存於故宮的炭火盆文物來看,那時的炭火盆樣式非常多,太和殿的兩個炭盆均是用造價高昂的景泰藍燒製而成。《乾隆帝雪景行樂圖》中,乾隆與子女們觀雪玩耍,乾隆帝即「端坐火盆旁」。在室外還好,沒有一氧化碳中毒和著火的危險,在室內放置火盆,就需要有專人看守、不得馬虎。嘉慶二年(1797年),就因太監在看守火盆時,沒有將火盆內的炭火蓋嚴,使得火星復燃引起了一場大火。
六、熏爐
帶罩子的火盆就是熏爐,熏爐外的籠罩叫熏籠,熏籠製作精美,有青銅鎏金的,有掐絲琺瑯的。有些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一米多高。如今故宮博物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處,都陳列有熏籠。《紅樓夢》中有關於熏籠的描繪:「晴雯只在熏籠上圍坐」,睡也睡在熏籠上。熏籠能坐能睡,可見有的熏籠是很大的。
七、手爐與足爐
便於攜帶的禦寒物有手爐、足爐。手爐,也叫「捧爐」「袖爐」,有的手爐有提梁,有的沒有,可以直接放在袖子裡。足爐又叫有腳婆、暖足瓶、湯媼、湯婆子等,是一種銅或錫製成的扁瓶,裡面灌上熱水,可放在被子內暖腳,與現代的熱水袋類似。此外,還有較大的內置炭火,外罩罩子的足爐。然而,乾隆皇帝晚年曾不用湯婆子,而用一種特別的方法:史載乾隆皇帝「冬一夜暖足,用大鵝子石爆火中極熱,以舊絮裹之,置諸被中,終夜溫暖異常,俗間所用湯婆子,不免有水氣也。」
八、湯婆子
光陰流轉,雖是冬去春來,難免「余寒猶厲」「東風料峭寒吹面」,自有滿洲貴族徒然傷感如納蘭,嘆殘燈、惜爐火,淺吟低唱「殘燈風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縱有「我是人間惆悵客」的淒清悲苦,也有「知君何事淚縱橫」的惺惺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