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背後,有著很多的歷史典故。(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二百五」在現代人來看是一個經典的懟人詞彙,明明一個好好的數字,250為甚麼會變成不好的話呢?誰也不願意被人稱作「二百五」。其實在「二百五」背後,有著很多的歷史典故。
黃金千兩四人分
蘇秦是戰國時非常有能力的謀士,曾經身配六國相印.煊赫一時。蘇秦為國家出謀劃策,不可避免的會結下許多仇人。齊國的大夫們因為爭寵都暗地裡找人去刺殺蘇秦。儘管他總能化險為夷,但最終還是沒有躲過被行刺的命運。蘇秦受了重傷。齊王就派人去捉拿凶手,但是沒有抓到。蘇秦眼看不行了,他說抓不到凶手死不瞑目啊。他要求齊王以自己是燕國的姦細為名,將他車裂於市,並且懸賞行刺之人,誘惑賊人出現。
齊王就按照蘇秦的計策行事,蘇秦死後,齊王讓人把蘇秦的頭懸掛於城門之上,還發了一道榜文說,刺殺內奸蘇秦的功臣賞黃金千兩百,速來領賞。榜文一經貼出,一下子來了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多次詢問四個人都咬定是自己所為,齊王就問賞黃金千兩,現在你們四個人則每個人多少兩了?四個人齊聲回答說一人二百五。齊王喝道:「好吧,四個全都拉下去砍了!」結果四個人全部被殺。「二百五」這個詞也就這樣做為愚蠢的代名詞流傳了下來。
在古代私設儀仗是違法的。(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富二代雇乞丐裝門面
另外一個說法是,唐朝有一個人叫譚文傑,他出身地主家庭,家中極為富有,深受溺愛。從小他就養成了貪玩,好吃懶做的習慣,更不喜歡讀書。隨著譚文傑逐漸長大,看到官老爺出行的儀仗開道很是威風,他便有了當官的願望。於是,他們家裡就出錢給他買了一個官來做。但是,唐朝有明文規定說,花錢買的官出行的時候一定要低調,不准儀仗開道。唐文傑就索性自己打造了一個私人儀仗隊。由於無人可用,他只能花五百文錢從街上找來了兩個乞丐來充當自己的儀仗隊。因為私利儀仗這種事是大罪,正常人當然是不敢做的,只有這餓昏眼的乞丐才願意賺這250錢。但是,這不倫不類的簡單儀仗也讓譚文傑出盡了洋相。他每次出行,乞丐開道,就成了當地的一個笑話。結果私設儀仗,很快就被朝裡知道了,就罷免了譚文傑的官。後來,當地的乞丐就經常開玩笑的說沒有了譚文傑再也賺不到「二百五」。
關於「二百五」的由來,還有其他一些有趣的說法。
一種說法與古代的銀兩計量有關。在古代,五百兩銀子被稱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則被稱為「半封」。由於「半封」與「半瘋」諧音,因此這個詞逐漸演變為形容那些行為愚蠢、思維不清的人。
另一個說法源於民間故事,講述了一個財主的兩個兒子,一個叫「成事」,一個叫「敗事」。財主為了自己的家業能有人繼承,就重金聘請西席先生來教導。很多人衝著重金去了,可都被氣走了。一個落地老秀才去應聘留下了。教他們寫大字,老大的字難,讓他寫三百遍,老二的字簡單,讓他寫二百遍。等到檢查的時候,兩人都寫了二百五十遍。老秀才就說:成事三百不足,敗事二百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連數都數不明白。之後也憤然走人。從此二百五就流傳了下來,形容腦筋不清楚的人。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與賭博有關,特別是牌九遊戲。在牌九中,有一種組合被稱為「二板五」,這被視為最小的點數,象徵著無能和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