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電纜成了現代軍事混合戰(hybrid war)的致命弱點,因為海纜對輸送數據和能源極為關鍵,負責傳輸全球99%數據,關係到每日約10兆美元的金融交易。圖為2024 年11 月20 日,中國船舶「伊鵬3號」受到一艘丹麥海軍巡邏艇的監視,「伊鵬3號」涉嫌割斷兩條海底電纜。(圖片來源:MIKKEL BERG PEDERSEN/Ritzau Scanpix/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9日訊讯】(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掌控全球經濟命脈的海底電纜近期頻遭攻擊,在當今現代科技掌控的國際社會,海底電纜成了現代軍事混合戰(hybrid war)的致命弱點,因為海纜對輸送數據和能源極為關鍵,負責傳輸全球99%數據,關係到每日約10兆美元的金融交易。
全球經濟命脈的海底電纜頻遭攻擊 混合戰開打
俄羅斯國營電訊營運商Rostelecom在2月8日表示,公司在波羅的海的海底電纜因「外部影響」而受損。法新社報導,近幾個月來,波羅的海多條傳輸訊息和電力的纜線遭到破壞。
Rostelecom的營運商向俄羅斯新聞社(RIA)表示:「不久前,Rostelecom在波羅的海的一條海底電纜因外部影響而受損。」
俄國發言人說,指控俄國破壞波羅的海海底電纜,意在限制俄國原油出口,並替限縮俄國航運製造藉口。
2月8日稍早,芬蘭海岸防衛隊表示,他們正在監控俄羅斯船隻在芬蘭灣(Gulf of Finland)搶修俄國電纜的情況。這起事件事發日期不詳,但根據當地政府說法,地點在芬蘭專屬經濟區內。
波羅的海電纜一再遭到破壞,促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多國於1月展開巡邏任務,保護至關重要的海底基礎設施。這項名為「波羅的海崗哨」(Baltic Sentry)的最新行動,其中一環包括部署飛機、護衛艦、潛艦和無人機。
另據外媒報導,俄國間諜船「琥珀號」(Yantar)這十年來航遍全球,並在海纜周圍打轉。西方官員質疑,克里姆林宮打算繪製攸關全球經濟命脈的海纜地圖。
英國國防大臣希利表示,「琥珀號」1月底行經英國水域,兩艘英國皇家海軍船艦出動追蹤,英國蓄意近距離追蹤這艘間諜船,要讓俄國總統普京知道:「我們看到你了」。
北大西洋有數百條海纜,若要造成重大破壞,可能須同時切斷多條海纜,這在平均深度超過2英里(約3.2公里)的北大西洋並不容易,需要掌握海纜位置與走向的詳盡資訊。
俄羅斯影子油輪「Eagel S號」的船錨2024年12月切斷連接芬蘭與愛沙尼亞的電纜後,遭到芬蘭拘留。8名船員被視為嫌犯,但芬蘭沒辦法對切斷電纜一事提告。這艘船的船籍為庫克群島,芬蘭當局說,可能會以違反海關規定為由,扣留船上的俄國原油。
去年底,中國船隻「伊鵬3號」(Yi Peng 3)的船錨,割斷兩條數據電纜後,遭到德國調查。經過冗長談判,中方同意歐洲人員登船,條件是由北京官員帶頭調查。德方在船上待了5個多小時,訊問船員並檢查船錨,結果未發現足以發布逮捕令的證據。「伊鵬3號」隨後離開,恢復正常作業。
美媒:北京擁有快速切斷海底電纜的技術
波羅的海、挪威沿岸以及台灣週邊的海底通訊電纜均遭到損壞。在這些海底通訊電纜事故發生之前,西方媒體報道稱中國和俄羅斯船隻曾在這些地點來回航行,這導致北京和莫斯科成為海底電纜事故的主要嫌疑人,引發了外界質疑海底通訊電纜是蓄意破壞的行為。美國媒體對相關中文專利申請文件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工程師發明了快速且廉價地切斷此類電纜的裝置。
美國媒體《新聞週刊》(Newsweek)今年1月報導,在日益互聯的世界中,海底通訊電纜對於提供資料連接和網路服務至關重要。
海洋專家表示,雖然為切割海底電纜而申請錨式裝置的專利並不意味著北京當局在這些海底電纜事件中使用,但它確實顯示出了中共對切割這些海底電纜的興趣。
2020年,來自中國浙江麗水學院(Lishui University)的工程師團隊研發出一種「拖曳式海底電纜切割裝置」(dragging type submarine cable cutting device)。浙江麗水學院專利申請作者Zhang Shusen、Dai Ying、Fu Changrong、Gao Zikun、Li Xuping和Ji Guangyao寫道:「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地海底鋪設的海底電纜和通訊電纜越來越多,在某些緊急情況下需要切斷海底電纜。」
他們還寫道:「傳統的切割方式需要先探測電纜位置,然後挖掘打撈後切割,工序複雜,需要很多昂貴的設備,成本太高,需要一種快速的低成本的海底電纜切割設備來完成這項任務。」
中國海底電纜切割專利申請稱,切割錨上的銅殘留物可以顯示結果成功與否。銅則是海底電纜的首選導體材料。
浙江麗水學院的專利是建立在2009年一個項目基礎上,該項目由中國國家海洋局(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China)南海分局海洋工程師提出的,旨在發明一種錨形的「遠洋拖曳式切割裝置」(ocean towing type cutting device)。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發生的海底電纜切斷事件發生的時間,包括Xing Shun 39、Newnew Polar Bear和Yi Peng 3等在內的中國船舶出現在海底電纜切斷現場。
台灣海岸警衛隊稱,1月3日,一條電信電纜在台灣北部海岸被切斷,懷疑是Xing Shun 39所為。分析人士稱,這可能是灰色區域(grey-zone)攻擊,或是混合攻擊(hybrid attack)。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克萊曼能源研究中心(Kleinman Center for Energy Policy)高級研究員本傑明·施密特(Benjamin L. Schmitt)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中國當然有技術能力和動機來採取這種混合攻擊行動,即突然使用一艘名義上的商用船隻對台灣週邊的海底基礎設施進行破壞,畢竟這是我們在歐洲海域繼續看到的趨勢。這也與海峽兩岸地區最近發生的其他事件,如2023 年一艘據稱是中國漁船切斷通往馬祖群島的海底電信電纜。」
康乃爾大學西布利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學院和系統工程項目助理教授格雷戈里·法爾科(Gregory Falco)說:「這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這是中國多年來不斷完善的軍民兩用技術的完美例證。」
施密特表示,中共已經研發出「遠洋拖曳式切割裝置」和「拖曳式海底電纜切割裝置及其切割方法」等機械系統,這表明北京當局在其武器庫中擁有多種技術選項,可用於對全球海底能源和電信基礎設施發動戰爭的威脅。
中共電纜布局引發西方安全擔憂
1月6日,一艘中國貨船被指控切斷了臺灣基隆港附近的一條海底電纜。臺北表示,此舉可能是中共對臺「灰色地帶」戰術的一部分。該事件與近期波羅的海多起電纜和管道破壞事件形成呼應,再度引發世界對全球海底電纜基礎設施脆弱性的廣泛關注。
大陸權宜輪「順興39號」今年1月涉拖斷基隆港外的國際海底電纜後逃逸失蹤,台灣國安局透過書面報告指出,經統計台灣近3年來周邊海纜發生斷纜事故,平均每年約7至8次。
據美國之音報導,全球約有600條海底電纜,每年約有100至150條電纜受損,絕大多數由捕魚作業或船錨意外拖拽或地震等自然事件引發,但故意切斷電纜進行破壞活動的「灰色地帶」攻擊也正成為一種新的地緣威脅方式。
海底電纜是數字時代最關鍵的「信息高速公路」。它們支持高帶寬數據傳輸,廣泛應用於雲計算、5G網路。視頻流媒體、金融交易以及外交和情報通訊等重要數據的傳輸都需要這些電纜。隨著人工智慧競爭的白熱化,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不斷增加,海底電纜愈加重要。
目前中國的華海通信現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電纜供應商,市場份額約為11%。通過低成本的建設與維修服務,中國企業不斷擴大其影響力。中共正在推動多條連接東南亞、非洲和中東的電纜項目,試圖降低對美國主導網路的依賴,並將其「數字絲綢之路」戰略擴展到更多地區。例如,由華海通信運營的一條名為「和平」的海底電纜連通中國和巴基斯坦,並經過「非洲之角」連入法國馬賽,總長15000公里,耗資4.25億美元。
美國和歐洲官員對中國公司建設和運營的海底電纜表示擔憂,認為其存在網路安全和間諜風險,北京可能把光纜用於監聽和發動網路攻擊。
美國國務院警告,中國的海底電纜維修船可能進行數據竊取、安裝後門設備甚至繪製美軍通信線路的海底地圖,或者利用電纜系統內部文檔中的高度具體定位數據,使破壞者能快速精準地切斷電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