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示意圖。(圖片來源:DANIEL SUE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4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刊物《大學線》(U-Beat Magazine)在第178期中,刊載一篇題為「公社科內地考察團負擔重 老師難負荷」文章,內容採訪了參與由教育局籌辦的公社科內地考察團的相關教師,讓外界知道其中鮮為人知、複雜且超乎想像的問題。
由考評局前經理楊穎宇創辦、專門揭露時弊的臉書專頁「教育刺針」23日晚間發文指出,教育局主辦的公民及社會科(公社科)赴中考察團,從3月以來被揭發大量問題,成為社會熱話。並談及《大學線》採訪了相關教師,讓外界知道鮮為人知的一面,當中問題之多、之複雜,遠遠超乎常人想像。
「教育刺針」除談及該文內容外,最後也不忘感謝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的專業報導,「讓我們知道更多有關教育局中國考察團的情況。」
根據《大學線》報導,現在修讀香港中學文憑(DSE)課程的高中生,必須參與一次由教育局所籌辦的公社科考察團。根據局方統計,過去兩個學年,已有超過9萬名學生參與過。然而,負責考察團的老師背負著繁重責任,不僅要處理繁複的行政工作、管理逾百名學生的秩序,還得應對突發事故,各種難以預測的情況導致工作壓力百上加斤。
公社科是從2021至2022學年起取代通識教育科,成為文憑試課程四項核心科目之一。教育局於2023年4月開始了公社科內地考察團,並全額資助團費,讓學生採取實地考察形式,探索中國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發展。活動過後,學生必須繳交專題研習、拍攝影片、撰寫報告等,以進一步展示個人考察成果與反思。所有的DSE學生都必須參與一次。
根據教育局文件,2024至2025學年有28條公社科內地考察團路線提供學校選擇,包括深圳、韶關、上海、重慶等地,行程為一日至五日不等。
由於教育局《戶外活動指引》有規定,境外遊學活動的師生比例是1:10,並建議編配後備老師,以應對帶隊老師臨時出缺狀況。
曾帶領三次考察團的S老師(化名)指出,若一級有100位學生,學校至少編配11至12位老師隨團。在人手考量下,學校只能選擇兩天一夜的路線,並選在周五出發。因為需要抽調老師隨團,其他級別的課堂則採取調堂方式處理,減少對其他學生造成影響。
任職過兩間學校且均有帶領考察團經驗的L老師(化名)表示,過去學生需要經過遴選才可參與學校舉辦,且設有人數上限的交流團,讓教師在秩序管理上較少顧慮。不過,公社科內地考察團卻是超過百名學生參與,讓老師壓力大增。去年學校曾處理學生行為不檢點情況,包括深夜離開房間、互闖異性房間,也有學生在中國遺失了回鄉證。
學校在考慮到監管學生秩序的困難及老師工作量,決定從2024至2025學年起,不再選擇四天或以上的行程,也會安排考察團在校內「全方位學習日」期間舉行,也就是赴校外進行體驗活動的日子,以減輕對課時的影響。
S老師指出,上學年帶領著110位師生的公社考察團抵達酒店後才發現,旅行社臨時更改住宿,最後入住的酒店跟事前提供的資料並不相符。雖然新酒店環境更佳,但突然的變動讓老師難以應對。
S老師與L老師都指出,考察團的膳食安排並不透明,例如旅行社的行程表只列出用餐時間,學校也無法提早得知用餐地點及餐單。追問旅行社,僅被告知餐廳名稱;「我們不知道會吃什麼,到達才知道,令我們有種『開盲盒』的感覺。」也讓老師難以向家長交代詳情。
帶領非本地學生參加考察團更是關卡重重。S老師指出,有一位持外國護照的學生,其家長曾向中旅社與入境處查詢,雙方都告知無法直接處理簽證問題,僅負責遞交文件。因此學校必須自行協助學生重新申請一次性簽證,但教育局並無明確指引,導致過程變得繁複。
然而,獲發簽證也不代表非本地學生就能順利入境中國。L老師指出,曾有老師分享,內地海關多以廣東話或者普通話溝通,讓非華語學生過關時遇上障礙,無法有效回答海關問題,讓海關誤以為學生不合作,進而將其帶入辦公室盤問,老師則需從旁解釋並安撫其他學生。
即使順利入境中國,非華語學生也難以深入理解考察內容。至於考察團配套以中文為主,旅行社的小冊子及行程資料並無英文版,加上導遊都以廣東話或普通話講解。對此,L老師表示:「一旦學生真的需要翻譯,那些老師都會簡單介紹景點的資訊,讓這些學生拍幾張照片,當作是幫他們『交個差』(完成考察報告)。」
L老師還指出,他去年帶團時,遇上航班被取消,40多位師生受到影響,他立即通報教育局,但因當天是週日,局方無法即時回應及支援,當地導遊也無法協助處理,最後在教育局隨團督學協助下,購買當天赴深圳的高鐵車票,帶團經深圳灣口岸返港,比原定抵港時間多出5小時。他坦言,雖然局方設有應急基金,讓學校報銷額外開支,但當天仍需由教師先自行墊付,還需要逐一聯繫家長說明情況,過程繁瑣,讓老師疲於奔命。
L老師又透露,教育局規定每團考察團需要配備一位當地醫護人員,以處理參加者突發狀況。但該位醫護人員通常會在晚間、學生返回酒店後離開,無法協助夜間事故。去年曾有數位學生在晚間發燒,帶團老師需自行帶他們前往當地醫院求診。翌日,教師也須留在酒店陪同身體不適的學生。
針對教育局的公社科文件明列,「強烈建議」學校申請兩天或以上的行程。曾帶領五天團的L老師指出,考察團行程過於緊密,師生幾乎無喘息機會。並進一步說明,當天往內地的航班延誤一個半小時,但抵埗後仍需要按原定計劃完成行程,最後導致每個景點僅有5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連景點內都還未進入,便又得前往下個行程,學生只能「走馬看花」;他直言,「別説學生了,連我自己的身體也開始承受不住。」
L老師說明,在參與五天團時,師生每天清晨6、7時需起床用餐,之後開始一整天的密集活動。例如第三天參觀軍營時,學生必須在2小時內完成括射箭、爬繩網、鋸木等七項體驗活動,而學生尚未學會技巧,就得進行下一項活動;完成體驗後,師生還得參加在露天廣場舉辦、逾1小時的講座,在烈日當空下無法專注。到了第四天,更有學生在進行戶外活動時中暑暈倒,需由醫護人員緊急送醫。
他指出,老師每晚需要巡查學生房間三次,完成時已經是翌日凌晨1時,老師本身也缺乏足夠休息。歷經數日的高強度行程,整級約五分一的學生在返港翌日,即因身體不適而告假,部分老師也因過度疲倦而休假。
教育局在回覆《大學線》查詢時指出,局方以學生的安全與健康為首要考慮,並跟學校及考察團承辦機構保持聯繫。為了保障師生安全,局方要求承辦機構在出發前舉辦簡介會,向師生說明行程、注意事項及應對突發情況的方法,也派發印有緊急求助資訊的學習手冊。
針對教育局有無完善機制處理公社科內地考察團期間的突發狀況,局方回應,承辦機構必須為隨團師生購買團體綜合旅遊保險,包含醫療保障及意外保障,且須安排至少一位醫護人員隨團,必要時陪同學生赴當地醫院就醫。局方也會視實際運作需要安排督學隨團,以監察考察團質素並提供支援。
至於非本地永久居民的學生申請中國簽證問題,局方回說,非華語學生可向中國簽證申請服務中心辦理申請,但局方並未回覆有關簽證批核時長,以及學生無法如期取得簽證的處理方式等問題。
在《大學線》發布報導前,近月來,赴中公社科考察團接二連三傳出事故,引發熱議。事件包括元朗商會中學、觀塘官立中學、藍田五邑司徒浩中學、沙田官立中學、樂善堂顧超文中學及東華三院陳兆民中學等多間學校赴中交流期間,傳出多位學生爆發腸胃炎,甚至在今年2月底,傳出聖保羅書院一位中五男學生參與杭州交流團期間離世。該校於3月1日證實該位學生辭世消息,但未透露死因,只以「不幸逝世」交代。
教育局直至3月7日才出回應,但局長蔡若蓮卻指,事件已經調查結束,並稱為尊重家屬意願不披露詳情,還強調事件跟交流活動和考察行程無關。
針對《大學線》披露赴中公社科考察團的內情,網友留言表示,
「叫埋菜肉連陪同學生一齊去,教育局不負責任。」
「由始至終都係港府自己想討好北京。」
「特官擦鞋無止境,政府無錢向民割,學生送命保政府,老師有苦不能說,心有不服即收監…。」
「香港大把錢,要貢獻啲上去打救經濟。」
「所以呢類活動係迫人認同。」
「線上考察咪好囉,反正唔會見到真實一面。」
「非華語學生真係無辜,本身都未必係本地人,無必要接受你地嘅愛國教育。」
「知道食咩好重要,可能有人覺得吹毛求疵,但好多人有食物過敏,同埋宗教原因,一係就自己預備,但一個團起碼要三四日,唔通真係要個學生帶成喼嘢食做備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