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人畫中,蒼松獨擎山巔是中國人心中永恆的一道風景。圖為明唐寅〈空山觀瀑圖〉局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松樹,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樹種,但在中國人心目中,卻有其獨特的地位,尤其在文人畫中,蒼松獨擎山巔更是中國人心中永恆的一道風景。
自古以來,先哲和文人墨客便對松樹情有獨鍾,在千百年的文化演變中,造就了中華民族獨特而深厚的松文化。
松樹之名源於爵位
在中華文化中,松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它四季常青,冬季也不凋謝,因此被稱為不老樹;它的壽命很長,因而有「百木之長」的美譽。
古人對事物的命名,往往有其深意,所以松樹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可從它的名稱中反映出來。古代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而公居首,「松」字從「公」,可見古人在對松樹進行命名時已奠定了它的崇高地位。宋代王安石的《字說》就曾如此說道:「松為百木之長,猶公也,故字從公。」
松樹精神成為文化符號
松樹堅毅剛強,不怕嚴寒,所以常被用來象徵堅強不屈的品格,而松樹這種面對打擊、考驗依然傲然挺立的堅貞與高潔,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氣節的表現,也是古代文人的崇高目標。千百年來,文藝作品中對松的謳歌不計其數,松,儼然成了文人抒發心志的代言人。
《荀子‧大略》稱:「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便是以松來比喻君子。孔子也曾讚美松「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以松柏之後凋,比喻人生只有經過艱難困苦,才能識別出真假。孔子的這句名言讓松樹精神流傳千古,並融進了中國文人的血液之中,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據傳,唐代吳道子常將松樹畫在壁障上,五代畫家荊浩寫古松「凡數萬本,方得其真」,在中國的山水畫裡,松樹是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題材,可以說,中國的山水畫,幾乎到了有山必有松,無松不畫山的地步。
古人與松的故事
古往今來,古人與松的故事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蘇東坡與秦始皇。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酷愛松樹。少年時代,他每年都要栽種松樹,十餘年間,親手栽的松樹多達數萬株。被貶黃州時,他在住所周圍栽松,並引以為樂。妻子王弗病逝後,蘇東坡亦在她墳前手植三萬棵青松,蘇東坡愛松之程度可見一斑。
您或許不知道,松樹還有受封者,其背後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巡遊泰山時,風雨驟至,便在大松下避雨,松因護駕有功,後來被封為「五大夫」,後人因此稱此樹為「五大夫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