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祥的奶奶 。(圖片來源:Pixabay)
西方著名醫學家馬丁斯博士
在對全球數百位百歲老人,長達十年的實地調查與健康跟蹤後發現:這些長壽人群中,有超過九成的長者,不僅身體硬朗、精神愉悅,更是其社區與家庭公認的「德高望重之人」。
這些人,與其說是活得久,不如說是活得厚重、活得有分量。他們就像一棵老樹,枝葉繁茂,根深蒂固,默默庇蔭一方;又像一盞不張揚的塔燈,靜靜燃燒,溫暖照亮整個家族。
馬丁斯博士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曾分享過一位讓他印象深刻的研究對象:住在義大利薩丁尼亞島上的阿米莉亞奶奶,她在105歲高齡時仍可步行上山、每天親自煮飯、打理花園。令人驚訝的是,她一生沒上過醫院,甚至從未服過長期藥物。生活簡單,語言溫和,是全村人公認的「慈祥的母親」。
村裡人若有衝突,總是先來請她評理;哪家小孩叛逆,她總能用幾句話點醒對方。她從不說重話,卻句句能落在人心上。
她只是每天笑
馬丁斯說:「我原以為她有什麼驚人的健康秘方,結果她只是每天笑、每天祝福別人、每天原諒別人的過錯。」當然看起來很簡單的方法,需要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承載。
原來,真正延年益壽的秘方,不是藏在藥瓶裡,而是藏在人善意的心裡。
這些長壽老人,不靠保健品堆積起健康,也不靠高科技維繫生命指數,而是靠一顆寬容、正直、感恩、樂觀的心。是深深植根於一個人長年累月所積累的品格修養與心靈境界之中。
那些能活得安詳、活得自在的長者,大多心地善良、待人寬厚、與世無爭。他們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樂於助人,不輕易與人爭執,也不斤斤計較。他們言語溫和,舉止中正,往往以身作則,成為家中子孫學習的榜樣,亦是鄰里敬重的長者。
這些長壽老人之所以能在人生的後半段仍保持身心安泰,不僅與外在行為有關,更與內在氣質息息相關。他們多數心懷感恩,面對人生的高低起伏,總能以一種豁達的態度看待。他們懂得放下執著,少有怨懟,情緒穩定,內心平和,從而形成一種「內外皆安、身心合一」的生命狀態。
這讓馬丁斯博士也看到了:「德行的力量,不僅能滋養人際關係、化解矛盾,更可能是維護身心平衡與延年益壽的關鍵因素。」他的這一見解,在西方醫學界引發廣泛關注,而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早已有相通的智慧與觀照。
孔子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中國古代典籍《尚書》早就有言:「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意思是說,有德之人,其感召之力不僅能感動人心,更能感動天地萬物,影響力無遠弗屆。這種信念,體現出古人對「德」的至高尊崇。
而孔子也曾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強調一個人應以道德為立身之本,財富與福報自然會隨之而來。古人認為,若德行是大地,財富與壽命不過是其上開出的花果。
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亦廣為流傳,例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便道出了行善積德的長遠價值。
這些觀念都與馬丁斯博士的研究不謀而合,從不同文化背景中,傳達出相同的核心信息:唯有內在德行的修煉,才是真正長壽與幸福的基石。
若真要追求健康長壽,不應僅停留於營養補充與健身操的層面,更應深入反思個人的價值觀、情緒管理、人際關係以及內心的寧靜與善意。唯有德行與智慧並重,才能讓生命不僅「活得久」,更「活得好」、活得有尊嚴、有力量、有光彩。
房玄齡的故事
再來看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故事,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唐代有一位名臣房玄齡,為人謙和正直,一生淡泊名利,廣結善緣。他有很多善言留世:「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摘自唐代房玄齡的《晉書·列傳·第八章》)大意是說:修身養性不能護短,不能倚老賣老,這才能使德行不斷增長。
相傳他母親活到九十餘歲,自己也高壽善終。民間便說:「房氏之家,德澤綿長。」其家後代出了三代進士,皆得益於祖上積德。
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德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可以轉化為健康、幸福乃至壽命的實在力量。
馬丁斯博士總結說得好:
「人如一座屋,品德是根基,心態是屋頂。根基穩固,屋頂遮風,生命自然能安然度春秋。」
長壽之道,不僅僅是吃得健康、睡得充足、動得勤快,還要活得善良、活得清明、活得正直。厚德載福,仁心養壽,這才是東西方千百年智慧的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