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圖片來源:FRED DUFOU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21日訊】中共中央修訂了2013年10月制定的「發布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並在昨天公布‘強調全國黨政機關要過緊日子’,以騰出更多財政資源用於‘發展所需、民生所盼’」。這是該條例自2013年頒布以來的首次全面修訂,內容涵蓋11章63條,由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中共中央在經濟困局中的政策思路,也引發了外界對中國財政狀況與治理模式的廣泛關注。
首先,從條例本身的內容與語氣來看,其強調「從嚴從簡,帶頭過緊日子」,本身就透露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已到了必須進行行政性開支壓縮的地步。「過緊日子」本是對個體家庭或困難地區的形容詞,如今卻被用在全國黨政機構層面,可見其財政收支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過去十年間,中共政權曾透過一系列所謂的「八項規定」和「反腐行動」來打擊官場腐敗和鋪張風氣,但實際執行情況仍然存在落差,部分地區與部門奢侈浪費現象屢禁不止。從近年的具體案例來看,即使在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仍有大量地方政府投入巨資進行豪華辦公、景觀工程和無效建設。
例如,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在「水系治理」項目中,將1193萬元用於縣政府辦公大樓的仿古屋頂與外立面裝修,並花費1305萬元建設銀色蓮花彫塑、模擬椰子樹等景觀設施,這些支出與民生無關,實為另類「政績工程」。
再如四川成都市金牛區,自2021年以來投入逾12億元建設對外交流中心,裝修使用進口石材、羊毛地毯與高價玻璃幕牆,綠化工程近700萬元,資訊系統花費超過1.2億元,甚至會議中心單平方米造價高達5489元。這些例子清楚表明,部分黨政機關仍然習慣以’形象工程」的方式處理政務,而非節儉高效。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不得不問:這一輪「過緊日子」是否象徵著中國經濟正逼近崩盤?雖然當前尚難以斷言中國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但若從一系列指標觀察,包括地方政府債務飆升、房地產市場失速、消費信心低迷、青年失業居高不下等,可以看出中國正處於一場結構性衰退的前夜。所謂的「節儉令」與其說是政策調整,不如說是資源枯竭的表徵。
至於這樣的政策是否真能解決當前的經濟難題,答案是否定的。嚴格公務開支雖然可以在短期內釋出部分財政資源,亦有助於遏制官場浪費、強化紀律,但對整體宏觀經濟影響十分有限。中國當前面對的是內需不足、產能過剩、創新能力停滯等深層問題,而不是單靠節省公款宴請、削減辦公樓裝修就能化解。
有趣的是,這波政策出臺後,網上流傳一則半開玩笑的建議:乾脆取消八千萬體制內員工的食堂,讓他們每天外出用餐,這樣既能節省開支,也可拉動內需。這種說法雖帶有諷刺意味,卻也反映出公眾對中國經濟乏力的無奈與對改革遲緩的不滿。理論上,體制內員工的外出消費確實能為小微餐飲帶來一點活力,但這並非刺激內需的根本辦法,因為問題出在居民整體收入下降與未來預期悲觀。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輪「節儉令」背後,是否意味著當局已無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工具?從過去數年來的政策走向可見,中共已多次嘗試透過降准、放貸、補貼與基建刺激來拯救經濟,但成效不彰。如今不得不回到’反腐」與「節儉」這類政治動員式的老方法,很可能說明高層決策已陷入「無計可施」的困境。
這不僅是一場財政技術調整,更是一種治理模式的再確認。當局寧願透過嚴控紀律與作風來塑造節儉形象,也不願面對更具挑戰性的結構性改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緊日子」不僅是預算上的選擇,更是制度上迴避改革的姿態。
總結來說,中央推行的「過緊日子」政策,在象徵層面上是一種紀律與自我約束的再確認,在技術層面上是一種對財政緊縮的短期應對,但若不能伴隨深層次的制度調整與市場信心重建,其作用將極其有限。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關鍵轉折點,未來走向如何,不取決於辦公樓是否節約,而取決於政府是否敢於真正面對問題,並做出實質性的改革選擇。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