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三氣周瑜,今有三氣老習,其實古人說的三次,是多次的意思。(繪圖:fuyin/看中國 )
回顧一下中共高層近期發生的一系列的事情 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2025年7月初,習近平接連前往河南洛陽與山西考察,看似例行公務,實則暗藏玄機。特別是在「七七事變」紀念日當天現身山西,陪同人員卻不見中央核心班底蔡奇與王小洪,只由山西省委書記唐登傑與省長盧東亮陪同,規格異常「降級」。
據官媒新華社報導,而原來是習一尊的跟班蔡奇,卻坐了上位,主持並出席了7月7日上午,在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八週年儀式暨主題展覽」開幕式,除「正國級」蔡奇,還有多位「副國級」出席,包括王毅、李書磊、張又俠、王小洪、張慶偉、吳政隆、王勇和中央軍委委員劉振立等高官。
網路輿論近期對這場被譏為「政治巡禮」的行程掀起熱議,不少評論將其形容為當代版的《三國演義》鬧劇,有網民戲謔道:「古有三氣周瑜,今有三氣老習。」諸葛亮當年深知周瑜心胸狹窄、氣量狹小,遂設下連環激將之計,步步為營,最終使周瑜含恨吐血、命喪黃泉。今日觀之,歷史竟有驚人相似之處。
據傳,習一尊近年來身體狀況頻出,諸如腦疾、心臟病、高血壓等傳聞不絕於耳,更有知情者指出,他情緒起伏劇烈、極易動怒。在此背景下,有人懷疑,是否亦有「現代諸葛」早已洞察其弱點,遂以策略挑釁、步步刺激,試圖借怒攻心、以氣耗神,達成類似「三氣」之效。這樣的說法雖無從證實,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揭示了處於權力頂端的習一尊,現在所面臨的孤立與風險。
這場「政治巡禮」,原本意在彰顯權威、穩固政權,最終卻淪為輿論的笑柄,這場無聲的內鬥,正在用羞辱、冷場、謠言與風水詛咒,慢慢「氣死」這位自封「定於一尊」的強人。
「降規之旅」黨魁考察變成政治羞辱劇
2025年7月7日至8日,正值「七七事變」爆發88週年,照理說,這是一個應該舉國高規格紀念的敏感日子。習近平應該去盧溝橋卻被安排前往山西冷門城市陽泉視察,且整個考察過程異常冷清,幾無媒體直播、無萬人接駕,甚至缺席了他一貫的政治親信,只有小學生作陪。
外界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政治上的「明降暗廢」。在中共政治儀式中,領導人每次出巡的地點、日程、陪同人員與新聞稿措辭,從來都不是「隨便安排」,而是權力格局的體現。
習近平前往洛陽與山西進行考察,表面上看似例行公務,然而其地點、時間、陪同陣容與行程安排,卻耐人尋味。越來越多觀察人士將此次行動視為「大權旁落」的公開信號,甚至直指——這是一場「日落西山」式的政治巡禮。
更諷刺的是,特別是在紀念館裏給小學生講歷史,大有小學生給小學生上課的諷刺意味,因爲背地裏瘋傳,習一尊就是「小學博士」。這一畫面極具象徵性。習近平一直被質疑學歷造假、文化水平不高,如今卻面對一群小學生「講課」,無疑是一場精心安排卻帶著濃厚侮辱意味的政治戲碼。
對比過去動輒「萬人空巷、鋪天蓋地」的習式行程,如今的孤零落寞,形同「被安排」一場準備落幕的戲碼。天氣也不作美,那天正是陰霾密佈、烏雲壓城,與《推背圖》中所言「黯黯陰霾」不謀而合。所謂天象映人事,天地自有其隱喻與啟示。「黯黯陰霾,殺不用刀。」。
地點安排暗藏風水殺機 洛陽與陽泉
5月19至20日,習近平現身河南洛陽。官媒聲稱其是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而來,實情卻耐人尋味。熟悉中共內部的觀察者指出,這一地點選擇極為「不吉」。
洛陽素有「帝都衰氣」之稱,是歷代王朝更迭與衰亡的舞臺。更巧合的是,文革時期,習仲勛曾被下放勞改於洛陽。如今兒子回到父親受辱之地,猶如重走流放之路,被視為一種「清算式巡禮」:象徵著黨內元老集團對習10年集權路線的否定與懺悔安排。
隨後在7月初前往山西陽泉,一個因煤礦而陰氣沈重、與火災頻傳相關聯的「煞地」,再度引發外界聯想。政治風水中,若讓領導人頻繁現身陰氣地、晦氣城,被視為蓄意安排的「破氣」儀式:非讓你下臺,而是一步步讓你「氣數盡、心氣衰」。
白馬寺燒香 無神論者的精神皈依 還是政治跪求?
更戲劇化的一幕發生在習近平造訪中國第一佛寺白馬寺。這位一向高舉馬克思主義、拒絕宗教信仰的「唯物總書記」,竟親赴佛門燒香,引發輿論震驚。
這一行動若從宗教信仰看,無疑是自我背離;但從政治符號分析,則更像是「臨時抱佛腳」,一場無聲的懺悔與求救:向天地祖宗、向歷史、向元老與體制低頭,要求放過自己一馬。」
彭麗媛緋聞 殺不用刀的終極一擊?
近月以來,有關彭麗媛與年輕男秘書的婚外情傳言持續發酵。據海外媒體爆料,這位來自陝西、由習親自提拔為上將的政工幹部,因「唱歌之便」長期與彭朝夕相處,最終「日久生情」,甚至共赴山東老家,被軍中特勤系統發現而報至習近平本人。
消息指出,習聞訊後勃然大怒,立即派遣清兵部隊兩架直-20直升機,直飛山東「捉姦」,令人瞠目結舌。這種故事劇本都不敢這麽編,卻在京圈裏流傳,這如果是在習一尊得勢之時,就算是真的有誰敢編排?明顯是習一尊已經無力反擊了。
更關鍵的是,這場危機的性質已非權力之爭,而是名譽與面子的碾壓——對中國政壇文化而言,「外遇」、「戴綠帽」與「軍中傳播」幾乎是極致的羞辱。
其實這種羞辱還包括習近平從洛陽回來之後,已經遭到軟禁。這件事是怎麽暴露的呢?其實是源於盧卡申科的一次訪華活動。
習近平被孤立?從盧卡申科訪華看中共內部權力裂縫
習與盧卡申科的會晤,發生在6月1日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俄境五個空軍基地、重創戰略轟炸機的第二天。隨即6月2日,盧卡申科匆匆來華,直到6月4日才見到習。恰好同日,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赴平壤會見金正恩,明面向朝鮮尋求軍事援助。中方則「不便露面」,普京只好「派小弟」盧卡申科來代為傳話。
盧卡申科本次訪華更加耐人尋味,他此次訪問期間,居然沒有與任何一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面,甚至連作為「習家軍二號人物」的中辦主任蔡奇也全程缺席。這在外交禮儀與內部政治邏輯上,極不尋常。
根據白俄官媒與訪問團成員的說法,此行「唯一目的就是會見習近平本人」,其他人「見不見無所謂」。這種說法固然出自盧卡申科之口,但恰恰透露出了一層更深的現實:中共高層並未集體接待白俄訪問團,甚至刻意與其保持距離。過去這類元首級會晤,至少會有常委之一(如李強或蔡奇)陪同出席,以體現禮儀與黨內共識;如今卻只有王毅作為陪同,明顯是「降格處理」。
更微妙的是,這種安排不是偶然。上月習近平前往河南考察,蔡奇亦未隨行,打破過去幾年他必定陪同的慣例。此一細節已引發外界揣測:蔡奇是否刻意與習保持距離,或更準確地說,被上層默許「抽身」,以切割日益失勢的習核心。
這場習—盧會晤共暴露了几大異常現象
訪問形式極度特殊:以「家庭會晤」為名,掩蓋正式外交禮儀的缺席,實為將外交降格處理,意圖讓習單獨承擔責任。
會晤地點罕見選在中南海的「純一齋」,非傳統國賓場所,也非領導人專用的瀛臺。更有消息稱,習辦公地點也已從瀛臺移出,這極可能意味著其權力運作被邊緣化,甚至處於半幽禁狀態。
黨媒報導異常延遲:與白俄媒體同步發布不同,中共官媒晚了數小時才公布會晤照片與新聞。據悉是因內部對是否公開此行存在重大爭議,怕傳遞錯誤政治信號,「讓體制內以為習還掌權」。
那麼關鍵問題來了:習近平不是已被架空、失去實權了嗎?為什麼普京還要讓盧卡申科來見他?
答案其實很現實:這場戰爭攤子,是習近平當年親自捲入、親自承諾、親自表態的。不論今日權力如何更替,這口鍋,還是得讓他背。黨內其他高層自然明哲保身,沒人願意承接「中俄戰略協作」的政治責任。於是,習被推上檯面,成了外交「責任代言人」。
這場會晤,其實更像是一次政治懲罰:既要讓習接招,又不給他任何實權與排場。這種將外交責任個人化、權力責任切割化的安排,正說明瞭中共高層內部目前的真實局勢:習近平,仍是招牌,但早已不是掌舵者。
「三氣一尊」被羞辱 被拋棄 被誅心
「古有三氣周瑜,今有三氣習一尊」,已不只是戲謔,而是一場正在上演的政治心理戰。回顧近月形勢,可見多股「氣人戰術」逐步成形:
從洛陽到陽泉,每一步都踩在「陰氣、敗運、懺悔」的地點上,歷史象徵與風水殺局相疊,形成對帝王氣場的圍剿。
習近平的出巡,越來越像「邊緣老人」的孤單旅行,陪同人員低規、媒體報導冷淡,預示其黨內威望漸失。
彭麗媛緋聞事件無論真假,已在輿論中形成「家內失控」的象徵,徹底摧毀習家庭和睦的神話與人格權威。
帝星西墜 氣數將盡 習近平的政治黃昏正在上演
中共政治向來不靠選票來合法化權力,而是靠儀式、象徵與「劇本」。這套機制的奧妙,在於它從不說破,卻又無處不在:誰在畫面中消失,誰的話語被省略,誰的座位被調換——全都是訊號。而近期圍繞習近平的一連串「非政治性細節」,正悄然構成一個詭譎的劇終預兆。
一場「交代後事式」的地方考察,鏡頭裡的習近平神色黯淡、步伐緩慢,不再是過去意氣風發、揮手指點的「定於一尊」,而更像一位被帶著走流程的老領導。七七事變紀念日,本應是國家意識形態的重頭戲,卻被降格為中層官員的例行公事,習一尊的缺席未被解釋,卻早已成為黨內各派心照不宣的共識。
白馬寺的香火成為熱議焦點,看似無關政治,卻充滿象徵意味——一尊求平安的畫面,反映的不是國運昌隆,而是個人命運的不確定與孤立。更具爆炸性的,則是鋪天蓋地的緋聞與負面新聞:無論真假,它們的密集出現,本身就意味著中共內部的「默許」,甚至是「放風」,在製造一種輿論預熱,為最終的剝權或政治退場創造條件。
習近平曾經親手拆解鄧小平所設計的「集體領導防火牆」,一人主導外交、軍事、經濟與意識形態,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將整個體制綁上自己的意志。然而今日,他也正嘗到這種結構性高度集權所帶來的反噬:當體制開始卸下他這位「主角」,沒有人會為他擋子彈,沒有人敢為他承擔責任。他正逐步成為中共黨史上最孤獨、最尷尬、也最被動的「卸任黨魁」。
那麼,習一尊能否躲過這一劫?歷史給出的答案從來都不樂觀。帝星西墜,從不是一日之事。當「天象」變了,當所有細節都開始指向「劇終的佈景」,那就意味著權力本身已經選擇了下一個主角。而過氣的主角,就只能坐在後臺,眼睜睜看著大幕落下,掌聲與聚光燈不再屬於自己。
習一尊 中共史上最名副其實的「爛尾帝」
與其說習一尊被褥,不如説他也是自取其辱,因爲其有一個綽號「爛尾帝」。
「爛尾帝」不只是一句網民的戲謔,而是對習近平十多年來統治成績最直白的總結。若用歷史的眼光審視這位自封「一尊」的領導人,會發現,他留下的不是穩定、有序的接班體系,也不是繁榮、自由的國家願景,而是一堆難以收場的政治爛攤與體制危機。
爛尾的經濟改革 喊了十年 寸步未進
習近平上臺之初,曾高調宣稱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甚至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口號。然而十年過去,國進民退愈演愈烈,民營企業遭整肅,網際網路巨頭被肢解,資本市場遭遇寒冬。恆大、碧桂園等地產巨頭接連爆雷,中產財富蒸發,青年失業率突破歷史高位(甚至被官方直接「取消統計」),社會信心潰散一地。
最終,「共同富裕」成為一紙空文,「雙循環」成為口號工程,而中國經濟則被實實在在地帶入了結構性停滯。這不是改革,是倒車。
爛尾的反腐 清洗異己而非制度建設
反腐是習近平打出的第一張王牌,王岐山領銜的中紀委橫掃黨政軍大批高層,看似「雷霆萬鈞」,實則更多是派系鬥爭的工具。貪腐問題並未根治,反而以更隱蔽、更體制化的形式滲透到地方與系統。習用反腐消滅政敵,卻未能建立起一套真正透明、問責的制度。最終反腐變成「選擇性正義」的工具,削弱信任、強化恐懼。
爛尾的制度傳承 一人政治重現
他親手廢除了鄧小平設立的領導人任期限制,違背集體領導原則,把中國重新帶回到「領袖崇拜」與「終身制」的危險深淵。他打造了「習思想」、「一尊」語境下的意識形態工程,但黨內沒人真信、民間更是冷嘲熱諷。結果是接班機制荒廢,權力集中卻乏人可用,一旦其身體出狀況,整個體制便可能陷入真空與內鬥。
爛尾的國際布局 從「大國崛起」到孤立自困
「一帶一路」曾被吹捧為中國走向世界的戰略大棋,實際卻爛尾連連,債務陷阱與爭議叢生。與西方的關係從貿易夥伴變成全面對抗,「戰狼外交」搞砸了幾十年的外交積累,國際信任大幅滑落。從華為、TikTok受限,到中國留學生、投資遭遇重重阻力,所謂「東升西降」早已變成自我安慰。
爛尾的歷史定位 連自己的人設都沒守住
從「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廉政形象,到如今滿城風雨的健康傳聞與緋聞爆料,習近平的人設崩塌也可謂「爛尾」。對內,他曾想以強人角色重建信仰,對外,他以「民族復興」為號召博取聲望。如今看來,這些故事連黨內都不再願意接續,反而成為潛在清算的句點。
帝國的背影 爛尾的剪影
習近平那個將集權推到極致,卻讓體制陷入危機的「爛尾帝」。
他把一切權力都收歸己手,卻發現掌控不了人心;他讓萬馬齊喑,卻無人願意為他鼓掌。他有反轉的機會,卻因保黨而墜入深淵,這樣的結局,不是意外,而是宿命,更是選擇,為後來繼任者所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