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方式錯誤,長期恐加重腎臟負擔。(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天我們都在喝水,但你知道嗎?方式錯了,水不但不能養生,還可能變成「毒」。臺灣腎臟科洪永祥醫師近期在社群媒體公開「十大最傷腎喝水壞習慣排行榜」,指出許多人多年來喝水錯誤而不自知,甚至導致腎功能衰退而毫無察覺。
腎臟是人體過濾血液、排出代謝廢物的器官,每天負責處理160~190公升液體。長期錯誤的喝水方式會讓腎臟負擔加劇,甚至提前報廢。以下是洪醫生整理出的「傷腎十大喝水錯誤排行榜」,看看自己的習慣有幾個上榜:
第十名 運動後狂灌白開水
大量出汗後猛喝白開水,會稀釋血液中的電解質,導致低鈉血症,可能引發頭暈、噁心、抽搐,甚至昏迷。2005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刊載,馬拉松選手因補水過度,出現腦水腫而昏倒的案例。
正確做法:運動後補水應搭配補充鈉、鉀等電解質,可選擇低糖運動飲料,或在水中加入少量食鹽。
第九名 用飲料或湯代替白開水
長期以含糖飲料、碳酸飲品、濃湯取代白開水,不僅無法補足水分,還可能造成腎臟代謝負擔,誘發蛋白尿與代謝症候群。
正確做法:以白開水為主,飲料不超過總水量10%,湯類建議選擇清淡為主,避免高油、高鹽。
第八名 晚餐後或睡前大量飲水
晚上喝水太多容易導致夜尿頻繁、睡眠中斷,長期下來影響體內激素分泌與自律神經平衡,也會增加腎臟夜間負擔。
正確做法:晚餐後喝水量應控制在全天總量的兩成以內,睡前3小時不建議喝超過150毫升。
第七名 冷天或冷氣房不主動喝水
寒冷或低溫環境會降低口渴感,使人忽略補水,但體內依然在流失水分。若長期血液濃縮,會加重腎臟負荷,還可能增加中風與心梗風險。
正確做法:即使不渴,也應主動補水,建議每兩小時喝水一次。
第六名 為了減少排尿故意少喝水
不少老年人因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問題,害怕頻尿或漏尿而刻意少喝水,結果反而讓腎功能更快惡化。
正確做法:出現排尿困擾應尋求泌尿科或婦科協助,飲水量不應因排尿問題隨意減少。
第五名 起床第一杯水喝得太晚
清晨是血液最濃縮的時段,若未及時補水,容易導致血壓波動、中風、心梗等風險,也會增加腎臟負擔。
正確做法:建議床頭準備保溫杯,起床前先飲用約250毫升溫水,有助於稀釋血液、保護腎臟。
第四名 迷信礦泉水、鹼性水等瓶裝水
市面上各種瓶裝水標榜功效,但其中電解質成分不一,對腎病患者而言,過多的鈣、鎂、磷等礦物質反而是負擔。此外,長期飲用瓶裝水也可能暴露於塑膠微粒風險中。
正確做法:家庭可使用經過過濾或煮沸的自來水,健康經濟又環保。
誤信喝越多越健康,反讓腎臟提前老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第三名 本應限水卻過量飲水
對於腎功能嚴重下降、尿量明顯減少者,若不控制飲水反而可能導致水腫、肺水腫,甚至危及生命。
正確做法:遵照醫囑飲水,建議按照「前一天尿量+500~700ml」來計算飲水量。
第二名 誤認為喝越多越健康
不少人誤以為每天多喝水能「洗腎」、「養腎」,結果一天喝4000~5000毫升,導致低血鈉、腎絲球過濾過度,反而讓腎臟提早老化。
正確做法:每日飲水量以體重×30~40毫升計算,體重60公斤者建議攝取1800~2400毫升水分(含食物水分)。
第一名 從小水喝太少而不自覺
這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傷腎習慣!很多人從小就喝水不足,每天不到1000毫升,醫師表示,這類族群多精神不佳,容易感冒、三高、痛風、經常泌尿道染與泌尿道結石,卻毫無警覺,腎臟長期缺水導致過速老化的腎臟。
正確做法:每天主動補水、平均分次飲用,白天至少8次喝水行為,並養成記錄每日飲水量的習慣。
喝對水 才是真正的養腎之道
喝水這種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行為,其實藏著不少學問。若長期忽視正確的飲水方式,腎臟就可能默默承受過多壓力。從今天起試著更有意識地補充水分,把喝水變成一種照顧自己、呵護健康的日常習慣,不僅能減少腎臟病風險,也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與整體身體機能。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洪永祥醫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