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有五德,符合儒家人格的倫理規範和要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常聽人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雁飛過後會留下聲音,人度過一生後會留下姓名。後來引申為,人生在世,要為人間做點有意義的事,留下好的名聲和影響,不要連隻大雁都不如。
雁過留聲 人過留名
據傳,五代時有個叫王彥章的人,認為人活著就應該建功立業,死後應該流芳百世。王彥章雖是一介武夫,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卻常常用俚語對別人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後人根據這句話再創作,便產生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樣一則具有積極意義、富於進取精神的俗語。
「雁過留聲」這一俗語的著眼點在於「過」,即活著應該是怎麼樣的狀態。也就是說,人生在世,應像大雁飛過天空,留下聲音一樣,以自己的品德和功業在歷史上留下名字,讓後人銘記不忘。
其實,除了建功立業之外,通過一個小小的善舉,也能讓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比如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句關切的問候,這些行為就像大雁發出的美妙鳴聲,都可能成為溫暖的光,照亮別人的生命!
大雁是五德之鳥
雁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禽中之冠,是仁、義、禮、智、信五德兼備之鳥,也是聘娶儀式中的重要信物。
雁有五德:仁、義、禮、智、信,符合儒家人格的倫理規範和要求。
大雁之仁表現為,一隊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之輩,不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打食為生,其餘的壯年大雁,不會棄之不顧,而會養其老、送其終。
大雁之義表現為雌雄相伴,從一而終。不論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那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
大雁之禮表現為大雁組隊,無論「人」字還是「一」字,陣頭都是由老雁引領,壯雁飛得再快,也不會趕超到老雁前邊,這是其禮讓恭謙之意。
大雁之智表現為雁群靈動難以捕獲,非常機警。
大雁之信就更不用說了,鴻雁是隨著季節變更而遷移,每年來去都有定時的候鳥,牠們信守時間,有組織的群聚活動,因此有蘇武牧羊以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古代的婚禮基本沿襲了周人開創的「六禮」制度,即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階段的禮俗。而古人在「六禮」中有五禮用雁作為贄見之禮,就是因為大雁的五德具有勸示和教化的功用。因此,「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句諺語用大雁來做比喻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