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絕情慾,匿藏心機,拋棄巧詐,返樸歸真,茫然遊蕩在塵世之外......這就叫德。(圖片來源:手繪插畫Winnie Wang)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俶真》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其所守者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風,所斷差跌者,而內以濁其清明,是故躊躇以終,而不得須臾恬澹矣。
[大意]人的精神守持不定,就會沉溺於世俗的風氣中,一旦失誤失足,內在的純潔本性就受到污染而渾濁,因而會彷徨一生,得不到片刻的寧靜。
積累寬厚的恩惠,將慈愛恩惠披及民眾,用聲譽和榮耀去愛撫百姓,使他們欣欣然而樂於保全應有的本性,這就叫仁。
建立豐功偉績,樹立顯赫名望,確立君臣關係,端正上下之禮,明確親疏遠近,規定貴賤等級,挽救危難的國家,恢覆滅絕的朝代,決斷紛亂治理憂煩,振興被毀的宗廟,擇立絕後者的繼承人,這就叫義。
閉絕情慾,匿藏心機,拋棄巧詐,返樸歸真,茫然遊蕩在塵世之外,逍遙於無為初始界域,呼吸陰陽之氣,和萬物融為一體,這就叫德。
百圍粗的樹木,砍斷製成犧樽,用曲鑿刻刀雕鏤,塗上青黃相間的顏色,花紋華麗、金飾鮮亮,龍蛇虎豹的形象被精心彫刻成圖案。然而將另一段被扔棄在水溝中的木頭和這被雕成的華麗犧樽相比,儘管美醜相去甚遠,但兩段木頭均失去了樹木的質樸本性則是相同的。由此可見,精神流失的人就會表現為言語華而不實,德性蕩飛的人就會表現為行為虛假不誠。至精至誠的精神一旦從心中流散,浮辭偽行就會顯露在人們的眼前,並難免不受外界物質世界的驅使。
人們的言行舉止都是精神世界外化的表現,精神是會有耗盡的時候,而行為卻不會終止的,假如神不守舍,就會心神不定迷失生命的根本方向。人的精神守持不定,就會沉溺於世俗的風氣中,一旦失誤失足,內在的純潔本性就受到污染而渾濁,因而會彷徨一生,得不到片刻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