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4日,紐約市市長候選人佐蘭·馬姆達尼在布魯克林派拉蒙劇院舉行的選舉之夜活動中慶祝勝利。(圖片來源: ANGELA WEIS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13日訊】2025年11月4日晚上,一個叫Zohran Mamdani的年輕人當選了紐約市長。他才三十四歲,是穆斯林,是移民之子,父母來自烏干達。一個租房長大的孩子,竟能在這座世界最複雜的城市,贏得掌聲與信任。
那一刻,我的心裏湧起一種說不出的感慨。那一張張投票的選票,彷彿照亮了我記憶中那個陰暗、壓抑的國度。在這裡,一個年輕人可以因為理念被推上舞臺;而在那邊,一個年輕人可能因為發聲被帶走。
我反覆看著那張新聞照片——Mamdani站在人群中笑著,他背後的橫幅寫著「Power to the People」。這簡單的五個字,卻讓我久久無法平靜。
在美國,這句話意味著「權力歸於人民」;而在中國,這句話如果出現在海報上,會被定義為「煽動顛覆」。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熱愛祖國」「擁護黨」,可沒人問過我們——我們真正熱愛的是祖國,還是那個凌駕於祖國之上的政黨?
Mamdani的勝利,不只是個人的奇蹟,而是制度的勝利。他出身普通,沒有關係,沒有後臺;他依靠理念、辯論、和公民的信任贏得了選票。
我想:如果他生在中國,他的人生會怎樣?也許成為「被重點關注對象」,也許連公開發表觀點的機會都沒有。
我曾經生活在一個沒有真正選票的國家。那裡也有投票箱,也有紅色橫幅,也有笑容可掬的幹部,可一切早已被決定。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聽到「真正的選舉」這個詞,是在來到美國之後。
在這裡,選票是民眾的武器,不是道具。媒體能質問市長,記者能嘲諷總統,民眾能公開示威。而在中國,一個普通人若質疑政府,哪怕只是發個微博,也可能被請去「喝茶」。
我常常問自己:
為什麼中國的權力從不害怕「失去」?
為什麼人民在自己的國家,卻從未被真正當作「主人」?
Mamdani能贏,是因為選民相信——政治可以改變生活。而在中國,大多數人只學會了逃避:逃出國、逃進沉默、逃到內心的角落。
Mamdani是穆斯林,是南亞裔,是左翼進步派。他敢說「免費公交」「向富人加稅」「凍結房租」。也許這些主張激進,但他有表達的權利,有被傾聽的空間。而在中國,年輕人能談的只是「考公」「內卷」「潤」。他們被體制掏空了想像力,被恐懼剪去了翅膀。
我認識很多在海外的中國人,他們仍懷念那個故鄉,可他們更清楚:那片土地,不再允許真正的多元。一個社會失去了思想的碰撞,就像身體失去了呼吸。
我不是在歌頌美國,而是在思考:
是什麼讓一個社會能接受不同?又是什麼讓另一個社會只能重複同一種聲音?
有時候,我覺得中國的問題不僅是沒有民主,更是失去了羞恥感。當權力可以隨意撒謊、可以打壓真相、可以踐踏人權而不感到愧疚,那就說明整個社會的道德感被麻木了。
在紐約,市長要向市民負責;
在北京,市民要向官員低頭。
在民主社會,權力是服務的職位;
在專制體制下,權力是攫取的特權。
我不是政治學家,但我懂得最簡單的道理:
一個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腐敗;
一個不能被批評的體制,注定滅亡。
我現在生活在美國,常常走在街頭,看到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併肩前行。他們有爭論、有分歧、有示威,但他們能開口。我知道,言論自由並不意味著一切完美,但它意味著——我不會因為說真話而消失。
而我仍記得,那些被消失的名字:張展、許志永、丁家喜、郭飛雄……
他們只是說了不該說的真話,就被掩埋在監獄的黑暗裡。
有時我想,如果他們生活在紐約,會不會也能像Mamdani一樣,站在陽光下,微笑著說出心裏的信念?
在自由的社會裏,一個出租房少年的命運,可以因為信念而改變;
在專制的社會裏,一個說真話的公民,卻可能因此失去未來。
中國何時才能迎來真正的公民選舉?
何時才不必害怕表達不同?
何時才能讓下一代,不再生活在謊言與恐懼的陰影中?
也許那一天還很遠,但我相信它終會到來。因為歷史不會永遠偏愛壓迫者。權力可以控制媒體,卻控制不了覺醒的思想;它可以關押人,卻關不住信念。
在紐約,人們用選票改變現實;
在中國,還有無數人,用良知對抗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