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1日,在加州洛杉磯好萊塢聖莫尼卡大道上的特斯拉汽車餐廳及超級充電站開業典禮上,一臺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正在為顧客舀爆米花並向來賓揮手致意。(圖片來源:PATRICK T. FALLO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每日郵報》報導,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宣稱,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迅猛進步,人類可能在未來20年內把工作視為一種「選擇」,而非維持生計的必要手段。這位身家約3600億美元的科技巨頭表示,未來的工作會像運動、玩遊戲或是打理自家菜園一樣,成為一種「喜歡就做」的愛好。
在華盛頓舉行的美沙投資論壇上,馬斯克說道:「我的預測是,未來10到20年內,工作將成為一種選擇。你想工作,可以去買蔬菜,也可以在自家後院種菜。後者更費力,但有人就喜歡這麼做。未來的工作也是一樣——可選。」
儘管特斯拉CEO剛剛獲得價值近1萬億美元(7600億英鎊)的創記錄薪酬方案,他仍堅持認為,只要技術持續進步,人類不會再需要靠賺錢來維持舒適生活。
他補充說:「讓每個人都富有的唯一方法,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我認為在某個階段,貨幣將變得不再重要。」
機器人消除貧困?經濟學家持保留態度
特斯拉正在研發人形機器人「Optimus」(特斯拉機器人)。馬斯克(Elon Musk)相信未來每個人都將擁有這樣一臺設備,它能幫助「消除貧困」。
然而,經濟學家擔心機器人生產成本極高,短期內不可能帶來馬斯克所描繪的巨大效益。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家伊奧娜·馬里內斯庫(Ioana Marinescu)指出:人工智慧成本在下降,但機器人技術仍昂貴且難以規模化。「我們已經製造機器幾個世紀,但越到後來越難取得突破,收益遞減的規律愈發明顯。」
她認為人工智慧發展迅猛,可應用於許多白領領域,但機器人作為必須的大規模自動化載體,其成本與專業化程度,讓它在工作場所的普及速度遠低於預期。因此,她對馬斯克提出的「10∼20年自動化社會」時間表表示懷疑。
此外,人工智慧的發展迄今尚未真正顛覆勞動力市場。耶魯大學報告指出,自ChatGPT在2022年底推出以來,勞動力市場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自動化衝擊。
金錢消失後的人類社會:烏托邦還是噩夢?
《財富》報導,馬斯克多次引用科幻作家伊恩·M·班克斯(Iain M. Banks)的《文化》系列——一個由超級AI管理、沒有金錢、無稀缺的後物質社會。他認為,如果AI與機器人持續進步,人類可能真的會進入類似的時代。
不過,對於普遍的失業問題,勞動經濟學家塞繆爾·所羅門(Samuel Solomon)強調,即便未來需要全民基本收入,要推動相關政治結構改革也極度困難。「人工智慧會創造巨額財富,但關鍵是——這種財富是否共享?」
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托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指出,目前人工智慧繁榮反而擴大了貧富差距。「富裕美國人,特別是持有大量AI概念股的人,是目前經濟消費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工作的意義:在人被機器替代後,人類如何獲得滿足感?
即便技術能夠實現「工作可選化」,人類是否真的會喜歡這樣的世界,則是另一回事。
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安東·科裡內克(Anton Korinek)指出,多項研究顯示,人類主要通過工作建立重要的人際關係和獲得意義感。如果未來勞動不再具有經濟價值,人類將不得不重新構建社會結構與意義體系。
馬斯克也曾在2024年Viva Technology大會上表示:「真正的問題在於意義——如果計算機和機器人都能比你做得更好,人類的生命意義是什麼?或許我們仍然可以扮演角色——我們可以賦予AI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