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18日,從加州聖地亞哥拍攝的SpaceX Falcon9火箭從範登堡太空基地發射升空,攜帶20顆Starlink網際網路衛星進入太空,日落之後飛過太平洋上空。(圖片來源:Kevin Cart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Tom’s Hardware報導稱,一項中國研究提出了在整個臺灣島範圍內干擾星鏈(Starlink)的設想。根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消息,這一企圖可能需要1,000到2,000架專門改裝的電子戰無人機。
浙江大學與北京理工大學的團隊進行模擬,評估中國軍隊如何讓臺灣地區無法使用由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運營的星鏈系統。自烏克蘭利用該系統抵禦俄羅斯入侵後,星鏈成為北京戰略思考的針對重點之一。
中共的「電磁屏障」與臺灣的空中防禦布局
研究顯示,為對抗星鏈複雜且動態變化的星座網路,中方需採用大規模、分布式的電磁干擾策略。《南華早報》引述研究稱:「需在空中部署數百至數千個小型、同步的干擾器——搭載於無人機、氣球或飛機上——形成覆蓋戰場的電磁屏障。」
建模結果顯示,若條件理想,完成封鎖需要約935個干擾節點;若採用成本更低的無人機,則需約2,000架。
臺灣近年來加大對無人機與反無人機設備的投資,包含對外採購與本地研發。身為TSMC、Asus、MediaTek等科技巨頭所在地,「硅島」亦被認為考慮仿照「鐵穹」(Iron Dome)的概念,建立分層防禦體系,以因應潛在威脅。
美方的反制路徑:抗干擾星鏈與下一代抗電磁技術
隨著中方相關研究曝光,美國方面也在構建多層防護,以確保星鏈及未來商用衛星網路可在高強度干擾環境中維持運作。根據多家美媒與美軍公開資料(非機密範圍),美方反制路徑主要包括:
1.Starshield加強版抗干擾系統
SpaceX及美國國防部合作開發的Starshield是Starlink的軍規版本,具備:
更強的抗干擾調製方式
更窄波束、跳頻更快的加密鏈路
可自動規避干擾源的機動化衛星鏈路切換
美軍官員曾表示,Starshield在電子攻擊下「存活能力遠高於Starlink」。
2.美軍電子戰反制與反反制能力
美國空軍與太空軍繼續發展:
定向能武器(DEW)用以壓制干擾源
機載電子攻擊平臺(如EA-18G Growler)可實時識別並反定位干擾無人機
頻譜感知AI可即時分析干擾特徵,自動生成對策
這些能力可在戰場上快速「反查」干擾源位置,使敵方的大規模無人機干擾網暴露。
3.多軌、跨系統通訊備援
美方協助臺灣與盟友構建:
LEO(低軌衛星)多系統冗余
軍規HF/VHF/UHF無線備援通訊
與商用衛星(如OneWeb、Kuiper)互補的「多管齊下」模式
這使得即使Starlink某一區塊暫時受干擾,仍不至於出現全面通訊癱瘓。
4.加強臺灣本地的「反無人機網路」
在美軍授課與技術支持下,臺灣正在強化:
反無人機雷達
電磁壓制設備
激光或動能攔截器
對象即是共軍若試圖在台上空佈置大片干擾無人機「電磁穹」。
戰略評估的變化與新的戰場模型
《國家安全雜誌》(National Security Journal)指出,過去外界普遍認為中共一旦攻臺,首波將透過精準打擊癱瘓臺灣的通訊與衛星連接。然而,烏克蘭戰爭顯示星鏈類型的商業衛星體系能大幅提升防禦能力,也迫使中共必須檢討既有的攻勢模型。
兩篇發表在《系統工程與電子學雜誌》的論文顯示,雖然從理論上可以干擾星鏈,但其代價和規模遠超PLA的原本預期,需要部署成千上萬的干擾節點。更重要的是,這也讓中共將領意識到:像馬斯克這樣的民間科技力量,可能在未來戰場上發揮超出國家層級的影響。
區域局勢與戰爭決策的不確定性
區域安全專家表示,決定中共是否採取行動的因素十分複雜,包括烏克蘭戰局走向、美國軍力調動節奏以及美臺防務合作的程度。與此同時,中國軍事科研體系——包括「國防七子」等大學——仍在持續模擬如何封鎖星鏈,這也被西方分析視為中共「全社會動員」式軍事準備的一部分。
隨著美方強化Starshield、頻譜戰AI、多軌通訊備援與反無人機網路,這場圍繞「天空通訊權」的較量也變得更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