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4月27日,在北京佳能公司展廳,一名銷售員正在與顧客交談,(FREDERIC J. 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中國外資撤離潮愈演愈烈。最新消息顯示,日本佳能公司旗下中山工廠已於11月21日正式停止生產運營,這標誌著又一家外資巨頭徹底退出中國市場。該事件不僅導致約1600名員工面臨失業,還凸顯了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嚴峻挑戰。與此同時,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近期內部研討中重申其「經濟被圍住」的警告,強調體製成本上漲已將中國推向「最危險時刻」。銀行業方面,官方數據顯示,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高達3.5萬億元,不良貸款率升至1.52%,淨息差連續低位徘徊,81%的上市銀行盈利能力跌破警戒線。萬科債務危機進一步放大房地產壞賬風險:2025年上半年虧損120億元,淨負債率升至90%,股票和債券雙殺,專家警告,銀行業危機或成經濟「第一張倒下的骨牌」,普通儲戶存款安全引發擔憂。
外資撤離潮洶湧 佳能中山工廠關閉成最新標誌
2025年11月25日,據多家媒體報導,日本佳能中山商務機器有限公司(Canon Zhongshan Business Machines Co Ltd)宣布,由於市場環境變化和生產經營困境,公司於11月21日起停止製造和業務運營,所有員工勞動合同將被解除。 該工廠位於廣東省中山,成立於2001年,是中國加入WTO後首批外資工廠之一,巔峰時期雇佣上萬名員工,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如今,僅剩約1600名員工即將失業,雖然公司承諾依法賠償,但這一事件引發了對中國製造業就業市場的廣泛擔憂。
這並非孤立事件。2025年前8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12.7%,總額為5065.8億元人民幣。(來源:Trading Economics)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外資流入下降27.1%至1148億美元,2025年預計「近乎停滯」。 多家外資企業,如IBM、英偉達、戴爾已大幅裁減中國業務;消費品牌星巴克、麥當勞等關閉數百門店;製造業巨頭富士康將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和越南,中國大陸份額降至不足30%。
外資撤離的原因多重: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以及政策監管不確定性。專家指出,這將對中國就業和工資水平產生連鎖負面影響,製造業工人和IT白領首當其衝。
外資撤離的深層原因
外資撤離並非突發,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佳能中山工廠關閉的公告中明確提到「市場環境變化」,這反映了全球供應鏈重塑的趨勢。早在2022年,佳能已關閉珠海工廠,轉向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2025年,中山工廠的關閉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轉移:生產線將於2025年11月開始逐步遷往泰國,預計2026年6月完成整合,所有員工保留。
據商務部數據,2025年上半年,新設外資企業3.0014萬家,同比增長11.7%,但實際使用外資下降13.2%至3582億元。 日經亞洲報導,2025年中國外資下降51%,受經濟放緩影響。 信息技術和製造業外資流出最嚴重,印度FDI增長45%,而中國下降24%。 此外,2025年1-5月,外資總額3582億元,下滑13.2%,高科技行業雖有增長,但整體疲軟。 ASEAN國家對華投資增長8.8%,顯示區域轉移加速。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2025年財新夏季峰會上重申其「經濟三明治」理論:中國被發達國家的「獨到性」(如AI晶元)和後發國家的低成本(如越南、印度)夾擊。 他指出,體製成本上漲是核心問題:土地出讓金暴漲64倍(1995-2012年數據),社保繳費率全球最高,稅收增長16倍。這些成本讓中國「上不著天下不落地」。周其仁警告,如果不深化改革,經濟將面臨更大壓力。 2025年,他參與高層經濟決策會議,強調「突圍需調查研究,貼地而行」,並在《尋路集》一書中分析增長放緩原因。
地緣政治因素加劇撤離:中美貿易戰「小院高牆」政策,限制晶元等技術出口。荷蘭ASML公司高端光刻機禁止對華銷售,一臺設備價值3億美元。 政策不確定性也讓外資卻步,如運動式監管導致教培行業崩盤,企業信心下降。2025年出口增長放緩,將進一步拖累GDP。
就業與工資衝擊 工人議價權蒸發
佳能中山工廠關閉直接影響1600名員工,多為製造業骨幹。他們將獲得N+1賠償,但未來就業前景黯淡。類似富士康鄭州廠區,從40萬人縮減至不足10萬,周邊工資回落15%-20%。
周其仁強調,工資水平取決於「選擇權」:外企在時,國內企業卷高薪;外企走後,員工議價權歸零。IT行業程序員薪資降30%-50%,製造業工人被迫接受低工價、強制加班。預計2025年底,新增失業超500萬。
消費者信任流失:外資帶來透明規則,如食品安全和隱私保護。一旦本土接管,擔憂「大數據殺熟」加劇。
銀行業危機現 萬科債務危機放大房地產壞賬風險
外資撤離之際,銀行業壞賬壓力山大。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3.5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52%,較上季度微升0.03%。 淨息差為1.42%,創2005年最低,連續三季度低於不良貸款率。 81%上市銀行淨息差低於1.8%警戒線。
大行如中國銀行淨息差1.26%,工行1.28%,交行1.20%。 BBVA報告顯示,2024年ROE/ROA降至8.1%/0.6%。 2025年Q1經濟增長5.4%,但不良貸款風險上升。 消費者貸款增長6.1%,慢於2024年的8.7%。 非進行個人貸款跳升12.3%至8410億元。 系統非進行貸款比率1.5%。
根源為房地產坍塌(房價連跌42月,一線降30-40%)和地方債(隱性債50-60萬億,IMF估算)。 銀行成「提款機」,如工行貸國鐵4.6萬億壞賬。 中小銀行最脆弱,2024年村鎮銀行消失近100家。 取款限制頻現:需結婚證、派出所備案等。2025年Q1不良貸款轉移激增至742.7億元。
亞洲開發銀行估潛在不良率7.8%。 專家警告,擠兌風險多點爆發,或成「雷曼時刻」。銀行資產近470萬億元,需警惕。
萬科債務危機凸顯房地產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放大銀行業壞賬風險。2025年11月26日,市場傳聞習近平政府指示深圳以市場化方式處理萬科債務,包括破產或重組,避免無限輸血。 此消息導致萬科股債雙殺:香港股跌8.5%至記錄低3.58港元,深圳股跌超6%,美元債跌至記錄低。 萬科2025上半年虧損120億元,較上年同期擴大21%,淨負債率升至90%。 S&P預計2025年銷售額下降47%至1310億元。 萬科資產約1.25萬億元,負債9000億元,賬面淨資產3500億元,但資產彈性大,房價下跌30%導致在建工程和應收款貶值。
危機爆發源於債務重組焦慮:萬科向銀行提交延期10年還款提案,但石沉大海。 深圳地鐵從2024年起為萬科輸血超300億元,包括資產收購和低息貸款,但萬科造血能力枯竭,上半年銷售691億元,僅為上年同期一半。 深鐵自身2024年虧損300億元,收購萬科股票跌70%。
另外,高層掏空指控加劇危機。前總裁祝九勝被調查,涉嫌通過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複雜操作掏空資產,將萬科應收賬款保理化,放高利貸獲利。 此類操作涉及供應鏈金融,底層資產為萬科房產項目,但房地產崩盤導致違約,資產流失。政府秋後算賬,追回國有資產,凸顯監管漏洞。
萬科危機其實並非孤案。房地產無「產業升級」路徑,出清需伴隨陣痛。單純救助項目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地方國資兜底本質是犧牲納稅人。習近平政府定調「救項目不救房企」,審慎評估成本,避免無謂消耗。
部分中國企業已採取自救行動,如美的集團全球18基地,海外製造20%;申洲國際越南9萬人工廠。佛山中小企業進軍柬埔寨、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