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攝於2025年8月21日的照片展現了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東桑縣裡烏村一處被霧氣籠罩的村落景象。(圖片來源: ARUN SANKA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9日訊】【摘要】2025年11月,一位出生於印度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藏南地區)的印度籍女子,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轉機時被移民官員扣留約18小時,最終被迫返回印度。該事件引發中印外交摩擦,凸顯兩國在邊境主權爭端上的長期分歧。本文基於公開報導、當事人回憶和相關細節,剖析事件經過、外交背景以及基層執行層面的問題,並探討其對中印關係及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啟示。
引言
中印邊境爭端由來已久,阿魯納恰爾邦(簡稱阿邦)作為爭議焦點,常引發外交摩擦。2025年11月21日,一名持有印度護照的女子Prema Wangjom Thongdok在從倫敦飛往東京途中,於上海浦東機場轉機時遭遇扣留。她出生於阿邦的西卡門地區,已在英國居住14年。該事件迅速登上印度媒體頭條,被視為中國對阿邦主權的又一「挑釁」。通過梳理事實,包括當事人對過程的具體回憶,本文旨在客觀審視事件的成因與影響。
事件經過
根據Thongdok本人的社交媒體描述和媒體採訪,她於11月21日搭乘東方航空航班抵達上海浦東機場,計畫轉機前往日本。此前,她曾多次經上海轉機,包括10月16日的一次,皆未遇阻。中國自2012年起實施2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轉機乘客無需辦理入境手續,可直接在國際轉機區活動。然而,此次她在登機前安檢排隊時,被一名女性移民官員叫出,要求檢查護照。官員告知,其護照無效,因為出生地在中國藏南地區,中國不承認該地區屬於印度。Thongdok回憶,當時官員強調:「你是出生在藏南地區的,中國是不承認這個地區的。」她被扣留約18小時,其間護照被沒收,無法登機。她聯繫印度駐上海領事館,領館官員介入並提出抗議,但最終她只能選擇經泰國轉機返回印度,而非繼續原行程。過程中,她無法理解為何必須購買東方航空的機票返回——這是因為中國規定,原航空公司需負責遣返,以追究其審查不力。需澄清的是,該事件並非正式「拘留」,而是國際轉機區的臨時扣留,由國家移民管理局官員處理。當事人提到,官員給出的選項限於返回英國或印度,並稱「你的護照在中國不是有效的旅遊護照,你不能用這個護照在中國的機場進行登機或活動」。這符合中國相關規定,但當事人稱過程缺乏人文關懷,如未提供充足食物和休息設施,且官員一度建議她「申請中國護照」,但實際無途徑操作。
外交背景:中印「護照戰」的延續
該事件根植於中印邊境爭端。藏南地區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地勢肥沃,產茶產糧,自1962年中印戰爭後由印度實際控制。中國視其為領土主權核心,不承認印度1987年將該地升級為邦的舉措。作為回應,中國外交部規定:出生於阿邦或在該邦政府任職者,持有印度護照者,一律不予簽發中國簽證。這場「護照戰」早在九十年代或兩千年初就已展開,旨在維護主權立場。然而,這一政策存在空白。中國不承認此類護照的有效性,卻未提供替代機制,如特殊旅行證或國籍登記程序。這導致當事人處於身份模糊狀態:官員建議其「申請中國護照」,但實際操作中,中國在該地區無相應機構,甚至在機場也無法辦理。相比之下,中國對臺灣居民發放台胞證、對香港回歸前居民發放回鄉證,均有明確路徑。該政策漏洞在全球化時代日益凸顯,隨著阿邦居民國際流動增加——如Thongdok在英國生活14年,頻繁旅行——類似摩擦或將頻發。歷史上,中國雖未出臺更激進措施,如允許藏南出生者憑出生證明在口岸登記中國國籍,但這也反映了外交上的「軟弱」,僅限於拒簽而非主動對等。
基層執行與政策矛盾
事件並非高層外交指令,而是基層移民官員在轉機區抽查中的決定。中國移民法規允許對轉機乘客進行隨機檢查,此次抽查發現護照出生地為阿邦,便以「不承認」為由扣留。Thongdok回憶,此前多次轉機無問題,可能因抽查未中或官員未嚴查;此次「腦子一熱」,就以「維護民族大義」為名扣留。這雖借用既有政策,但忽略過境免簽僅限國別,未排除特定地區,且當事人未涉嫌犯罪或安全威脅,涉嫌違反國際民航公約。近年來,上海浦東機場類似事件增多,如免簽入境中對長相似華裔的外國護照持有者施加額外審查。例如,有報導稱澳大利亞華裔夫婦申請144小時免簽被拒,而白人夫婦順利通過。這反映基層執行的「從嚴」傾向:在強調國家安全和民族自信的背景下,官員為體現「政治正確」而過度解讀模糊規定。疫情後,中國推出多項免簽政策以吸引外資和遊客,但與強化安全審查的導向衝突,導致開放舉措難以落地。Thongdok事件中,官員的「左傾」表現——寧可扣留也不放過——正是這種矛盾的結果,凸顯基層為保位子而多事。
啟示與展望
此事件雖為個案,卻折射中印關係複雜性。印度外交部抗議稱其「違反國際規範」,中方則未正式回應。長遠看,中國需完善外交機制,提供對等身份解決方案,以避免政策空白放大摩擦。同時,基層執行應注重規範與人文,避免「小事」釀成外交風波。否則,在強調「政治安全」的氛圍下,類似不合情理事件將增多,不僅對外,也可能對內影響出境自由——如90年代因私出國需「出境卡」,直到2003年後才鬆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平衡開放與安全的挑戰日益嚴峻。若基層「寧左勿右」心態持續,類似事件或增多,影響國際形象。理性外交與政策協調,方為長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