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六四不再是"话题"

作者:魏城 发表:2002-05-20 22:1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大概是指岁月无情,时间总是开世事、公理的玩笑。

没想到,如今世事轮转、公理错位的速度加快,"三十"俩字倒了个个儿,成"十三"了:十三年河东,十三年河西!?

“三十”变“十三”?

以上都是瞎诌,言归正传。今年是中国的"六四"事件十三周年。有人说,十三这个数字在西方是个不吉祥的数字,但中国人不忌讳,除了中共当权者出于"维稳"的政治需要可能对此话题讳莫如深之外,海内外的左右两派华人网民自然少不了在网上就此展开笔战,届时虚拟的电子战场上自会有一番唇枪舌剑,你征我伐。

但也有人预言,十三年过去了,"六四"无论是在中国的政坛上,还是在华人的网坛上,都已经不再是一个"issue"(话题)了,仍然等待"六四"十三周年纪念日前后上网"看戏"的心态,说白了,不是民运人士的自作多情,就是海外记者的无事生非。

如果后一种预测应验,那也是一种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倒也正好套上了我上述的那番胡诌:十三年河东,十三年河西。

“心结”与“情结”

每年的六四曾是中共的“心病”

先说"六四"话题的冷热兴衰。想当初,十三年前,"六四"的枪声一响,杀戒一开,对力主镇压、并借着镇压的势头主控了中共高层的强硬派来说,除了最初得意地挥舞着冒烟的枪筒炫耀、奋勇争夺"镇压反革命暴乱"的"军功"之外,后来却发现势头不妙,纷纷与仍散发着硝烟味道的枪炮拉开距离,"六四"这两个字越来越变成他们的解不开、甩不掉的"心结";对血气方刚、报国心切、原以为能借着八九学潮让中国的民主化"一步到位"的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来说,在瞪着震惊的眼睛看到原以为是"橡皮子弹"的东西击碎了同学的胸膛、也击碎了他们的民主之梦之后,"八九"梦兴和"六四" 梦碎成了他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相应地,"六四"这个话题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了海外华人的公开论坛上、中国民间的私下聊天中最热的一个话题,其热度更是随着那些年每年的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而不断加温。

当然,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共当权者:除了最初热烈欢呼"平暴"胜利、反复重申镇压必要的"热闹"之外,随后却是官方传媒、"领导讲话"对这个话题的出奇的"冷淡",对"六四"的定性也从"反革命暴乱"一降为"八九春夏之交"的一场"风波",再降为似乎不褒不贬的"六四事件",但每年"六四"周年纪念日临近时,"领导"却一反常态,在不公开的"讲话"中反复叮嘱政法、宣传部门做好防范。原来是,表面"冷",内心"热",脸上"静",心里"慌"。

“话题”与“课题”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转眼间,十三年过去了。那么,这十三年前后中国的政情都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一次,时光老人开的玩笑有些太残酷了:海外民运人士预测的中共几年倒台的说法都没有应验,小说《黄祸》预言的中国大崩溃也仅仅是作者本人的一场恶梦;邓小平不是毛泽东江泽民不是华国锋;"四五"平反过程没有在"六四"一事上重演,赵紫阳也恐怕难以在有生之年效法老邓东山再起;中国表面的繁荣升平暂时破解了为官者的"六四心结",知识分子的下海经商也一时开释了为民者的"六四情结" ······

六四重提频率渐降至每年一次


相应地,"六四"这个话题也逐渐由热变冷,从闹转淡。当然,近些年来,"六四"这个话题还有人在提,但提的次数和人数却明显减少:老话重提的人大多局限于海外人气不振的民运人士、国内寥如晨星的异议人士、以及人数不算少但也不太多的那些对政治"情有独钟"的人;老话重提的频率则逐渐降至大约每年一次,当然是在周年纪念日前后。

六四话题渐渐变得不再是"话题",虽然令民运人士和自由派人士痛心疾首,但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一是时间毕竟长了,当年触目惊心的六四血迹如今已被岁月的季风吹干、被时光的流水冲淡,二是中国多少变了,尽管民主化的目标仍然遥遥无期,但邓小平南巡后的全民经商热暂时转移了民众的视线、释放了青年人的精力。

但尽管六四不再是中国人热衷的"话题",民主化却仍然是中国回避不了的"课题",中国在"六四"发生前因不民主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一个都没有真正地解决,最多是暂时掩盖起来或拖滞下去了,虽然并非所有这类矛盾和问题都能在实现民主化之后迎刃而解,但肯定难以在之前彻底消除。


转自BBC中文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