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言声称,不管现任中共总书记江泽民是否在十六大上全退,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委书记的他,都要在十六大的中共政治局中尽量安插更多的来自上海的亲信。
自从江泽民在"六四"事件之后被诸位中共元老从上海召到北京、推上中共总书记的位子以来,中国民间和海外传媒有关他经营"上海帮"的说法便一直没断。
上海建党
对所谓"上海帮"说法的分析,似乎离不开上海在中共党史中的特殊地位。
上海这个中国近现代的金融中心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与中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中共建党的第一届党代会就是在上海开的。后来,这个聚集着中共革命对象-资本家和金融大亨最多的"东方的巴黎"仍然是中共早期多次党代会的首选会址,一直到来自农村的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占了上风、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为止。
此后,虽然中共党内仍然不乏来自上海的知识分子干部或工人出身的干部,但他们并未在中共决策层中占主导地位,后来在中共对外夺权、对内整肃的残酷斗争过程中,他们又被汪洋大海般的农民出身的干部所淹没、所同化。
两次成"帮"?
然而,中共建政后,上海由于它作为中国工业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的地位,又重新在中共的权力运作和人事构成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上海市委书记常常在中共政治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上海成为中共高层干部"培训基地"的特殊时期了。
1949年后,所谓的"上海帮"至少有两次在中共高层的人事布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这里的"上海帮"并不一定都是指生在上海的干部,而更多的是指曾经和仍在上海工作的干部。
第一次是文革时期。曾经在中共党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四人帮"又被人称为"上海帮",因为其中三人──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都曾经在上海长期工作过,而毛泽东的妻子江青三十年代曾经混迹于上海演艺圈,也算是与上海多少有点儿关系。
第二次就是现在的江泽民时代了。有人认为,江氏"上海帮"这个说法并不确切,因为中共高层中来自上海的干部并不一定就是同舟共济的"帮友",也并不一定都是缘于江泽民的提携。
但不管他们是否同在一条船上,不管他们与江泽民关系的亲疏远近,不可否认的是,中共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层中有这么多干部与上海或多或少有些瓜葛。
江泽民、朱熔基、曾庆红、吴邦国、黄菊、陈至立、王沪宁......随便想一想,就能举出这些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政坛当代明星或明日新星的人物,这些人或是与过去经常爱去上海疗养的邓小平、陈云(陈云本人也来自上海)的提携有关,或是与后来江泽民的厚爱有关。
中国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参加完一次政治局会议,走出会场,嘴里嘟嘟囔囔地抱怨说:"会上所有重大决策都是用上海话决定的。"也许因为非上海人的李鹏听不懂上海话,难免有种被排挤的感觉。
政治笑话不可当真,但毕竟反映了民间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当然不会是空穴来风。
党内有派
其实,严格来说,江泽民厚爱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上海的干部,也许更重要的标准是对他的忠诚程度。目前中共内部的其它派别,如所谓的"团派"、"太子党"、"清华帮"等等,其"凝聚力"的标准也不仅仅限于地域。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在中共历史上并不新鲜:毛泽东时代就有什么"苏区"、"白区"之争,"二野(第二野战军)"、"四野"之分,邓小平时代则有什么"改革派"、"保守派"较量,"秘书党"、"幕僚党"争宠。如果说毛泽东时代的"文革派"、"走资派"之斗和邓小平时代的"改革派"、"保守派"之争还有着一定的政策之争的因素,那么,中共其它的派别互斗就更多的是利益之争了。
民主国家中的政党之间、政党内部也有派别之争,关键在于,制度化和定期举行的选举,使得民主国家的派别之争趋向于为赢得选民支持的政策之争。相比之下,中共内部派别的形成和较量,有着太多个人恩怨、黑箱运作、非制度化的成分,而决定胜负的又不是选票,从而成为弱肉强食、争权夺利的倾轧。
也许,由于江泽民对他曾经工作过的上海情有独钟,所以他挑选忠实追随者的眼光较多地投向了当年在上海的部下。如今,当他为十六大中共高层领导班子物色人选时,他的眼光是否还会投向那个方向呢?
最近中国大陆流传着一个新的政治笑话:如今,就连北京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对抢着上车的乘客喊话,也时兴说,"让上海来的同志先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