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希望有自己的选择,但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实际上的选择并不多。很显然,中国并不能充当世界领导。既不能充当支持美国的领导,也不能充当反对美国的领导。中国没有什么能力来抵抗美国的行为,这是客观的一面。但更为重要的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中国领导人总体的目标是和美国交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美国是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领导层已经认定和美国的“友好”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
如果“亲”美合符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为什么领导层不能站出来完全和美国站在同一条战线呢?这里有很多的因素。首先是道义的因素。尽管中国并不认同伊拉克的专制政权,但对美国处理伊拉克的方法也不那么认同。其次,即便如果中国完全站在美国人的一边,美国人也未必会领情。美国可能为了一时的利益,争取中国方面的支持。但对和中国建立长期伙伴关系,美国人一直是迟疑不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并不会因为得到和中国的合作而来满足中国方面的要求,或者放弃一些其它方面的利益。
既不能公开“亲”美国,也不能公开“反”美国,中国所能做的就是摇摇摆摆地走一条并不见得容易的中间路线。这就是中国目前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所谓的中国“立场”。具体说来,中国支持法、德和俄罗斯,反对美国国际事务上的单边主义,要求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支配下来解决伊拉克问题。当然这种立场也被高层一直所重视的“和为贵”的理念所合理化了。
应当说,每当面临这样的国际环境,每一个国家都会面临一个困难的选择。如何做这样一个选择呢?就其根本说来,就是要从基本的国家利益出发。但领导人对国家利益的解释和认识是不同的。从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现在的这种中间立场有其合理的地方。领导人的焦点还是在内政,是国家的现代化,他们并不想在外交事务上花很大的精力。外交的任务只是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内部建设服务。所以,在领导人那里,“和为贵”不仅有国际政治层面的意义,而且对中国的内部建设的意义也极其重大。
问题在于,目前的国际情势迫切要求中国有自己的鲜明的立场,中间路线的选择并不见得符合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上,当然是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但是,国际斗争的现实是必须选择一些国家为敌人,而另外一些则是朋友。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这种选择是不可避免的。自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人为了内部建设,在国际事务上基本上走的是中间路线。这一路线的确为中国赢得了很多的和平时间来搞国内建设。现在领导层还是一如既往,不想深深卷入国际事务,其用意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现实的国际形势不容许中国这样去做。美国不容许中国这样,其它的小国也不容许中国这样。从长远来看,中间路线是两头不讨好,最终会破坏中国国家利益。
应当搞清楚,法、德、俄罗斯等国反对美国的做法并不是出于对伊拉克的“道义”,出于对伊拉克的支持,相反,他们都是为了自己根深蒂固的国家利益:这些国家在伊拉克的经济利益,在地区甚至国家事务上的国家利益。中国在伊拉克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经济利益(如石油)和战略利益(如担心美国在中东的势力),但是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中国来说,问题远远超出了伊拉克本身。要明确地认识到,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营造未来的具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或者构造自身抗衡美国的力量。
伊拉克问题是911事件的后续,正是911事件使得中国在美国的国际战略版图上的“战略竞争者”或者“敌人”转变成为了有用的合作者。但是,这种有用的合作者是暂时的,等到美国人解决了伊拉克等问题,很难说还会继续把中国视为合作者。现实地说,尽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不会成为美国的敌人,国际政治的逻辑会把中国推向美国的敌对面。中国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如果中国不能利用911、伊拉克等事件来提高自身对美国交往的杠杆,当美国人再次把矛盾对向中国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现在正是中国选择“敌人”和“朋友”的时候了。而这个选择需要领导者的一个远视,没有远视,这个选择是无法作出的。
原载《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