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委员会指出,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机体老化”问题上重视不够,以致最终酿成本次悲剧。目前,有关“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确定: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据介绍,飞机起飞一分钟后,遭遇的风力强度已经接近NASA允许的极限。专家因此认为,原本已开始出现老化的机翼因遭受如此强风吹袭,才在外界异物的撞击下显得“弱不禁风”,从而出现破损,为返航途中的超高温空气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门”。
此外,去年8月,原本和“哥伦比亚”号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来,并安装到另外一艘即将起飞的航天飞机上使用。直到当年11月,NASA才重新为“哥伦比亚”号安装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这“不必要”的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结果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此外,由于“年事已高”,哥伦比亚号的左翼前端的超强碳纤维隔热板下面可能发生“缺损现象”。过去10年中,其他航天飞机的类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损伤,其中包括外力(小陨石)撞击、刮伤、密封不严等险情。
调查委员会指出,目前必须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对包括“哥伦比亚”号在内得美国航天飞机上述容易受损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检查和更换。据介绍,“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为美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地面风洞试验发现,“哥伦比亚”号在最后时刻发生的翻滚飞行现象,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专家估计,当时至少有5块U形隔热板脱落才会产生如此强大拉力。目前,搜索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2。8万块“哥伦比亚”号残骸,并将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调查。据悉,这些东西不过是“哥伦比亚”号庞大机身的19%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