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3-03-14 21:22:00作者:
久违了,李娜!在望到她的那一瞬间,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又回到了从前;那时她年轻,我对时间的感受也不如而今深刻;而今,当我独处时,总是忍不住要问上一句:岁月遗留给我们的都是些什么呢?
第一次见到李娜是在央视“难忘一九八八”晚会上,她像鸟儿飞过窗口一样从我眼前掠过;以后的相见都是在舞台上下,在摄影棚内外的匆匆擦肩而过之中;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吗?不,谈不到深刻,只记得那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总是不愿睁得太开,好象噙住了很多光线,以至于不愿再释放出来似的;对同行也是淡淡相处,正如歌曲里所唱的“水中的一抹流红”,她独自而在,独自存在于自己音乐的宁静之中。
但是,一曲《青藏高原》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不是吗?在她并不高大的躯体内谁会想到竟然蕴藏那么一种生命的原始的激情呢?听,在盘旋而上好似直入雪峰纯静之广袤的蓬勃旋律中,巨大的艺术渲染力骤然迸出,那一个听者的心灵能抗拒这一震撼呢?多少次,我沉溺在她用声音制造的旋涡之中,在变化莫测的旋律中起伏,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确切地说,我对《青藏高原》这首歌的喜爱,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不仅唤起了我对儿时在穷困的生活环境中去追求艺术之精神的那股执着的热情的回忆,也使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诚--因为,实在说,我到过青藏高原,我也在高原凛冽的雪风中站立过,也在向高原之魂朝拜的崎岖道路上行走过,也被从石头缝里钻出的摇曳着花铃的小草感动过,是的,一株小草向大自然所展示的顽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能象征真实的生命,而今还是我艺术创造所取之不尽的源泉。正因如此,我才能体会到李娜是用怎样的一种心灵去体验去演绎她的“青藏高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首歌中蕴藏着某种接近于真实的精神内涵;我之所以说它“接近于真实”,是因为纯粹的真实是不可能被达到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走在一条通往真实的道路中。
以后,我听说了她在香港的演唱时,以无伴奏的方式讴歌《青藏高原》:全场观众,鸦雀无声,静心地聆听,是的,谁的心灵能不为那跟“青藏高原”一样巍峨纯净的绝唱所感动呢?唱完了,李娜从自己的旋律中解放出来了,但观众还陶醉在她所制造的声音的波纹里,半分钟的沉默等来了长久的掌声与欢呼不断。--我想象得出那该是怎样壮观的场面。
后来,听说她出家了。我--惋惜不已,而不解与疑惑,更伴随了我不少日子。
终于,在洛杉机,仿佛命运之神刻意安排的一样,我碰上了她。
真的,她是出家了!
一身黄衣僧侣服,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然而,面色红润,目光有神,某种纯之又纯以至于无尘的精神充溢在她的每一个举动中。几乎每个歌手必然会呈现在脸上的那种劳累的苍白和缺乏睡眠的倦意在她这里销声匿迹,连曾经在她眸子中闪烁过的懒散和迷茫也不见了;而今,出家的李娜全身荡漾着一股“在家”的和谐与安祥,交谈起来呢,却滔滔不绝,一变她过去与任何人交接时那淡淡的似乎接近于冷的表情。
话题很快转到我的网站上,她对此所表示的关心令人感动,我甚至觉得这可能就是最高层次的关心了,因为她根本就漠不关心,仿佛世界上并没有网络这回事儿;确实,我能理解,她把自己从真实的“网”中解放出来,其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再进入虚拟的网中。但我还是征询能否为她制作网页的事。她笑了:“我可能离那些太远了,我都快被忘记了。不是被别人,而是被自己,我真得不记得十年前的那个李娜了!"我说:“你当然有忘记自己的权力,这表明你的修行又进入更高的境界;可你的观众,你的歌迷不会忘记,你的成就还被社会承认,这些不应该成为佛家‘四大皆空’的理由吧!”她听后,若有所思地说:“对以前的我怎样评价,那是别人的事,也可以说是社会的事,我无暇去顾及,也不会去顾及。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了。至于制作网页,那更是你的事,你怎么干我就不管了;我刚入佛门,得一心一意的学法护法。”我说:“是脱离尘世?”她微微一笑:“还没有那么玄,但总得进行研究和探讨吧?”
她说得如此平静,我听得却很不安宁。
我还不住地琢磨,为什么找不到当年李娜在舞台上的影子,眼前的她-----精神状态不错,红润的脸庞,自自然然地溢出显然是得益于养身修性所至的那么一种健康神色。我若有所悟:如果说舞台上的李娜是一支掩藏不住自己芬芳的玫瑰,那现在的她就是一朵静静释放自身清纯的百合,一个人在自己一生中,能同时拥有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还有什么不可以满足的呢?和她一起来的是她的妈妈。母女俩站在一起,像一桢图画。不是出家人截断六根,不应该有凡夫俗子那尘世间的儿女情长吗?为什么她还跟自己的母亲在一起呢?是为了生活本身,还是某种感情的需要?--我克制不住自己好奇的冲动,由然迸出了所有人可能都希望向李娜提的一个问题:“你……你为什么出家呀?”她微微一笑回答:“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她用拖长的音节来纠正我的问法,听得出,她已经不止一次向别人回答过这个问题;现在连我这样“高级”的人物也愿意把自己降得如此“低级”,她显然微有憾意。
第一次见到李娜是在央视“难忘一九八八”晚会上,她像鸟儿飞过窗口一样从我眼前掠过;以后的相见都是在舞台上下,在摄影棚内外的匆匆擦肩而过之中;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吗?不,谈不到深刻,只记得那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总是不愿睁得太开,好象噙住了很多光线,以至于不愿再释放出来似的;对同行也是淡淡相处,正如歌曲里所唱的“水中的一抹流红”,她独自而在,独自存在于自己音乐的宁静之中。
但是,一曲《青藏高原》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不是吗?在她并不高大的躯体内谁会想到竟然蕴藏那么一种生命的原始的激情呢?听,在盘旋而上好似直入雪峰纯静之广袤的蓬勃旋律中,巨大的艺术渲染力骤然迸出,那一个听者的心灵能抗拒这一震撼呢?多少次,我沉溺在她用声音制造的旋涡之中,在变化莫测的旋律中起伏,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确切地说,我对《青藏高原》这首歌的喜爱,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不仅唤起了我对儿时在穷困的生活环境中去追求艺术之精神的那股执着的热情的回忆,也使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诚--因为,实在说,我到过青藏高原,我也在高原凛冽的雪风中站立过,也在向高原之魂朝拜的崎岖道路上行走过,也被从石头缝里钻出的摇曳着花铃的小草感动过,是的,一株小草向大自然所展示的顽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能象征真实的生命,而今还是我艺术创造所取之不尽的源泉。正因如此,我才能体会到李娜是用怎样的一种心灵去体验去演绎她的“青藏高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首歌中蕴藏着某种接近于真实的精神内涵;我之所以说它“接近于真实”,是因为纯粹的真实是不可能被达到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走在一条通往真实的道路中。
以后,我听说了她在香港的演唱时,以无伴奏的方式讴歌《青藏高原》:全场观众,鸦雀无声,静心地聆听,是的,谁的心灵能不为那跟“青藏高原”一样巍峨纯净的绝唱所感动呢?唱完了,李娜从自己的旋律中解放出来了,但观众还陶醉在她所制造的声音的波纹里,半分钟的沉默等来了长久的掌声与欢呼不断。--我想象得出那该是怎样壮观的场面。
后来,听说她出家了。我--惋惜不已,而不解与疑惑,更伴随了我不少日子。
终于,在洛杉机,仿佛命运之神刻意安排的一样,我碰上了她。
真的,她是出家了!
一身黄衣僧侣服,洁净的剃度代替了当演员时头上的发饰;然而,面色红润,目光有神,某种纯之又纯以至于无尘的精神充溢在她的每一个举动中。几乎每个歌手必然会呈现在脸上的那种劳累的苍白和缺乏睡眠的倦意在她这里销声匿迹,连曾经在她眸子中闪烁过的懒散和迷茫也不见了;而今,出家的李娜全身荡漾着一股“在家”的和谐与安祥,交谈起来呢,却滔滔不绝,一变她过去与任何人交接时那淡淡的似乎接近于冷的表情。
话题很快转到我的网站上,她对此所表示的关心令人感动,我甚至觉得这可能就是最高层次的关心了,因为她根本就漠不关心,仿佛世界上并没有网络这回事儿;确实,我能理解,她把自己从真实的“网”中解放出来,其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再进入虚拟的网中。但我还是征询能否为她制作网页的事。她笑了:“我可能离那些太远了,我都快被忘记了。不是被别人,而是被自己,我真得不记得十年前的那个李娜了!"我说:“你当然有忘记自己的权力,这表明你的修行又进入更高的境界;可你的观众,你的歌迷不会忘记,你的成就还被社会承认,这些不应该成为佛家‘四大皆空’的理由吧!”她听后,若有所思地说:“对以前的我怎样评价,那是别人的事,也可以说是社会的事,我无暇去顾及,也不会去顾及。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了。至于制作网页,那更是你的事,你怎么干我就不管了;我刚入佛门,得一心一意的学法护法。”我说:“是脱离尘世?”她微微一笑:“还没有那么玄,但总得进行研究和探讨吧?”
她说得如此平静,我听得却很不安宁。
我还不住地琢磨,为什么找不到当年李娜在舞台上的影子,眼前的她-----精神状态不错,红润的脸庞,自自然然地溢出显然是得益于养身修性所至的那么一种健康神色。我若有所悟:如果说舞台上的李娜是一支掩藏不住自己芬芳的玫瑰,那现在的她就是一朵静静释放自身清纯的百合,一个人在自己一生中,能同时拥有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还有什么不可以满足的呢?和她一起来的是她的妈妈。母女俩站在一起,像一桢图画。不是出家人截断六根,不应该有凡夫俗子那尘世间的儿女情长吗?为什么她还跟自己的母亲在一起呢?是为了生活本身,还是某种感情的需要?--我克制不住自己好奇的冲动,由然迸出了所有人可能都希望向李娜提的一个问题:“你……你为什么出家呀?”她微微一笑回答:“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她用拖长的音节来纠正我的问法,听得出,她已经不止一次向别人回答过这个问题;现在连我这样“高级”的人物也愿意把自己降得如此“低级”,她显然微有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