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拍卖的黑盖头

作者:张馨文 发表:2003-06-30 20:4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对家住海淀的李先生来说,2000年“百衲夏末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开拍是个令他不快的日子。那天,一位朋友兴冲冲地告诉他:北京王府井工美大楼6层有一个拍卖会,拍的都是名家字画,去看看吧!因是朋友盛邀,尽管很忙,李先生还是抽空去了。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拍卖会上,他买了一张署名“爱新觉罗.启骧”的书法作品,后来经鉴定发现却是假的。李先生为此大病了一场。

  全国曾有1000多家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公司超过一百家。后经过国内贸易部整顿,保留了具有经营艺术品资格的79家拍卖行,北京目前有拍卖行30多家。在一般画廊购买不放心,参加拍卖竞购成了投资者的选择。最初,拍卖还是值得信任的。但随着拍卖会的泛滥,拍卖市场开始鱼龙混杂,赝品被临时撤下的事情屡见不鲜。如今撤拍的事反而少了,不是拍卖品保真,而是拍卖公司对此无所谓了。从一定意义上说,拍卖行为假书画的流通提供了公开的市场。

拍卖花招环环套

  一哄而上的拍卖会在货源、鉴定人才等方面是十分匮乏的。由于书画资源有限,特别是已故名家的优秀作品更是稀缺,不能再生,拍实行不得不放宽尺度。退而求其次,有的甚至将一些质量平平或庸劣的作品也网罗入内,而市场的险峻还在于幕后的肮脏交易。

  僧多粥少的尴尬,迫使一些资本并不雄厚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在生死线上疲于奔命,乃至不择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明明只有几百万元的成交额,对外却宣传为数千万元;明明仅有40%的成交率,却声称高达90%以上,以错误的信息误导买家,争夺客户。

  书画拍卖会上雇“托儿”炒作的现象也不鲜见,这已是圈内人人皆知的事实。一些拍卖公司与某些画家或作品所有者串通于台下,哄抬于拍卖场上,引得天真的收藏者盲目跟进,落入圈套,付出金钱、感情却买回一个美丽的谎言。他们或是拍卖方以竞买人身份参与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以壮门面;或是委托方参与竞买,以使自己委托拍卖的物品卖出好价钱;或是竞买人之间、竞买人和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其他参加拍卖人的利益;或是拍卖人自营,即组织拍卖自己的物品,以便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牟取暴利。

  书画拍卖有5个环节:拍卖行、鉴定家、卖家、买家和画家,其中除了买家以外,其他4个环节都可能是赝品的制造者或兜售者。而这4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鉴定家恰恰又是最薄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下,拍卖行或收藏者与鉴赏家相勾结,将假书画推上市场。有位鉴定家道出了真相:赝品?你斥为假,他说是真,才会有人请我们出面调停。“赝品市场是我们的饭碗嘛!”投资者把满腔的信任全交付给了鉴定家,却反被“带笼子”。

  此外,一些名气不大的拍买行无珍品开拍,于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明知故犯地做起了假书画拍卖。还有些拍卖行为了自己的所谓“信誉”也会一再拍卖假画。比如某人称某幅假画是从该拍卖行拍得的,该行就不得不为其再拍。

知假买假装糊涂

  书画收藏家刘温杰说,现在买假卖假太普遍,不足为怪。比方说,有关启功的假字画太多太多。这些对书画家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不是百衲拍卖公司一家有这种情况,其他拍卖公司都这样。以前著名画家吴冠中因自己的作品被拍假而告上了法庭,结果也不了了之。因为中国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拍卖假货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目前拍卖业没有很好的手段鉴别真假,致使假货泛滥;二是很多人知假买假,是用来送人。一幅名人字画可不是区区500元,而是价值上万元。用500元买来快乐和利益,买假者合算,拍卖公司绝不会因此而赔本赚吆喝,他们多卖多得,利润和回扣一分也不少拿。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卖的一些名人字画很多都是假的,可就是没人管。

  买画的并不一定都是收藏家,其中有一部分纯属“倒爷”,而还有一部分就是送礼者。据名人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介绍:“即使家属鉴定,也只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确认。”如果说“家属”及鉴赏家都是圈里人的话,那么一般的圈外人对书画的真伪简直就无法分辨。对于送礼的人买真或假画送人效果都有一样,而假画的价格又大大低于真画,为什么不买假画呢?

书画造假招数多

  当下书画赝品的出笼,已经完全脱离了“作坊”模式,变成了一种系统工程。

  书画赝品一般分为临摹本、造本、仿本、假画真跋、改添款等几种。临摹本,即比照原作临摹;造本,即专造年代远且无作品传世的名家作品。由于无法将此画与作家其它作品相比较,造本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仿本,即作伪者长期研习某一名家作品,易于操作且较为常见,有的已经与该名家的笔痕趋同,甚至具备了相当的艺术造诣;假画真跋,中国书画在流传过程中,画面空白处大都有名人的题跋,它也是研究和鉴定此类作品的重要依据。造伪者绘制出赝品,重新揭裱时,再配以真的题跋,在这种情况下书画鉴赏家也难免不看走眼;改添款,主要凭借作伪者高超的装裱技术。他们大都是将古代或者同时代无名或者小名家作品上的落款挖掉,改成前人或者同时代大家的落款。原来的书画无款,添上某一名家的名款以成“名人之作”。

  画工作伪时,有的把名家之作放在玻璃桌下面,利用灯光反射去拓绘,或用大幅玻璃纸铺在原作上,逐笔细描,之后把描好的玻璃纸铺在灯桌上面,再覆以宣纸,然后运笔画在宣纸上。没有此条件或“手性”好的干脆挂在墙头描摹,而后题跋钤印,堂而皇之地随行入市。还有一种做伪方法:把原画照成透明胶片作底版仿制。这种方式如今更新为激光照排。此外,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也被运用于作伪。如借助化学溶剂、红外线等等。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可使古今名家大体逼真地复制出来,让更多的人能从中去领略原作的风采、韵味。这与其它一些复制品一样,如实载明了复制的标注,但偏偏有不良之徒把复制品稍作加工,剔除“木版水印”标注,作为真迹倒卖。

  书画作伪除了统体作伪外,还有以下伎俩,目的仍然是抬高其身价。

  半真半假,以一段真的题跋,接上一段假画,或利用真款有余纸加绘假画。还有的把原画加大,增加尺幅面积,如利用假画把册页接长。也有的把一幅画分切成两段甚至三段,这种情形多发生在长卷有引题尾跋者,通过分切移植,弄得画真题伪、题真画伪,扑朔迷离。有的移贴手法精妙,除非重新装裱,否则很难发现。某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古代山水画,专家多次鉴定都确认为真迹,何况上面还有黄宾虹的题记。直到重新翻裱,揭开一看,题款和画脱落开来,成为两半,才知其中有诈。

  对一些古旧作品的赝品,售假者通常会在假画上加盖伪造的著名鉴赏家的鉴定专用图章,甚至专为鉴定此画作的题跋。

  造假者通过拍卖公司或画廊,将他们的成交单进行一番填写,俨然是一份买卖的真凭实据。有的甚至伪造他国的一些买卖文件,然后以“回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

  某些造假者还与一些书画家的后人或亲朋结成同盟,串通起来坑害消费者。比如做旧,电熨斗在宣纸上熨一遍,时光就可倒流一百年。

  凡此种种,给书画真伪的鉴定造成了很多麻烦。

书画打假无处下手

  对于文化市场来说,书画打假还未被提到日程上来。不仅是有关部门腾不出手来,其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书画作品本身。

  书画鉴赏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政府部门可以一夜之间颁发10张拍卖行的营业执照,而即使是10年的时间也难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书画鉴赏家。因此.即使鉴赏家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也难百分之百地鉴定出每幅书画的真伪。

  在众多的书画赝品中,伪作者窥伺的目标,更多的还是现、当代名家。这主要是他们的作品有大量的原作可供“制作”时参照,而且作画时运用的材料,譬如颜色、纸张、印泥和墨也易于得到。与制作古代名家赝品相比,“收成”也并不簿。

  难道尚且健在人世的书画家本人对此也无动于衷吗?不是有著作权法吗?他们为什么不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虽然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吴冠中的《炮打司令部》”一事,最终以吴冠中先生胜诉而告终。但为了这场官司,吴先生整整耗废掉了3年的精力,以致于现在只要有人和他提起这场官司,仍伤心不已。吴冠中先生是国内顶尖的艺术大师。还是全国政协委员,以他这样的声望、地位出面打假都这样难,书画市场的打假之难可见一斑。不断可见报刊上有某某画家作品的真伪辨别介绍,但对消费者来说,其实大都只是纸上谈兵。   李小可认为,只有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才能保证拍卖活动的正常运作。因此,要重振艺术品拍实市场,必须革弊求新,行业自律,祟尚职业道德,严格把好鉴定质量关。

《文化月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