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消费者方面,远非所有人都感觉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南方周末》经济月评的作者高辉清是一个善于观察经济变动的人。他指出,大陆经济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在消费水平高同时又增长较快的北京和广东,消费品的物价指数反而略有下降,受到消费物价上涨压力更多的恰恰是消费水平低而收入增长又较慢的农村地区。物价上涨则主要表现在蔬菜这类基本食品的价格上。
对于大陆的经济决策者来说,这种情况如果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则是比几年来通货紧缩更为可怕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将导致对穷人和农村人口更为不利的经济形势。而这恰恰是胡锦涛、温家宝最不希望看到的。
所谓胡、温新政,在政治改革方面究竟要走多远,现在还并不明朗,但是,在经济方面,他们的目标看来是明确的,那就是要实现更为协调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让广大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但是,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所指向的,却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这种情况与八十年代初构成了对比,当时的农村改革刺激了对货币发行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新增货币主要是通过短缺的农产品增长来发行的,其促进经济协调和改善收入分配的效应都是正面的,所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当时经济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种选择。
现在的大陆经济决策者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呢?看来是没有,因为近年大陆的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是财政性的扩张政策还是货币性的扩张政策,对于扩大就业的作用都不明显。在就业难以扩张的情况下,即便是很温和的通胀,也会使本来已经极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急剧恶化。
为什么大陆的经济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在江泽民、朱熔基掌管大权的时代,大陆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权势资本集团。这个权势资本集团有巨大的能力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来分配金融资源,把资金投向最有利于垄断或寻租的部门。这种利益导向往往和扩大就业发生矛盾。在这个权势资本集团利益的左右下,大陆经济出现了相当典型的"经济增长悖论":经济若是增长,则得益的是少数富人,经济若不增长,则遭殃的是多数穷人。国民经济成为少数权势集团的人质。
受权势资本集团的利益挟持的大陆经济决策者,如果不进行有成效的改革,包括产权和政治改革,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空间十分狭小,而且会越来越小。有报道说,在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的措施不见效之后,温家宝已经采取了紧急的行政措施,派出大批中央检查组,赴各地银行对贷款的发放进行核查,以应对银行管理层阳奉阴违的行为。
不过,胡锦涛、温家宝要打破权势资本利益所导致的"增长悖论",让多数人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仅仅靠控制货币增长,加强对官办金融机构的管束是无济于事的。目前正在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既是对胡、温新政的挑战,也可能成为一个推动改革的机遇。因为通货膨胀有可能比通货紧缩动员起更大的政治力量来支持改革。当然,也可能是相反,会有更多人反对或干扰改革,如八十年代末发生过的那样。我希望这一次,胡、温能从当年胡耀邦、赵紫阳的教训中获取足够的胆识和智能,化危机为改革的机遇。
(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