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电老总高严失踪案逼近真相

发表:2004-07-28 20:1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个有关高严的神秘故事正在渐渐逼近真相,这位原中国国家电力公司(下称原国电)党组书记、总经理,自2002年10月失踪后,有关他的各种传言纷纷流传。

两年过去,无法求证其下落的沉默终于被打破,审计署对原国电的审计报告再度使高严出现在公众的话题中。这一次,审计署亮出底牌:报告内所提原国电高层核心正是高严。

*高严去向明朗

6月中旬,有消息人士说,据公安部调查,高严目前在国内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国外。

现年62岁的高严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1975年任吉林省电力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5年任吉林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1988年2月任吉林省副省长,后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1992年3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1995年6月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1997年8月任电力部党组书记兼国电公司党组书记。

2002年10月初,有媒体开始报导高严涉嫌腐败已被双规,此后又传出高严出逃国外的消息。

当时,中国外交部拒绝就有关国家电力公司前任总经理高严出逃澳大利亚的传闻发表评论。

关于高严的最后一次报导是2002年8月29日,当日高严会见了日本亚洲交流协会代表团。

2002年10月,高严出逃的传闻导致“国电电力”股票在沪上市以来首次遭遇跌停板,国家电力公司在香港上市的下属企业华能国际也下挫11%,分析人士指出,高严出事引发中国电力股票下跌应该属正常的市场反应,但现在却造成中国大部份电力股包括海外上市的电力股股价一起大幅下挫,意味着高严的问题“一定很严重,牵扯面也会很大”。

此后,有关高严的话题戛然终结。

直至2004年2月18日左右,云南省纪委的一份报告中提到,该部门在2003年查办的典型案件中,“协助中纪委查处原国电总经理高严”。

据记者了解,针对高严涉案情况的通风,已经在秘而不宣的情况下进行。从今年1月底开始,电力供应及消费大省的纪检部门已通过常规或者非常规的渠道对此案进行了初步通报。

3月,河南、湖北以及上海的电力公司已经由纪检部门进行了例行情况通报,与会者尚有省级纪委人员,传达级别直至地市级电业局。

上述两轮通报仅指出“原国电总经理高严腐败案已经初步查明”,但对其涉案细节没有公开。

至此,有关高严是否是因涉案而失踪的猜想已经明朗。消息人士说,高严一案已基本定性,“背叛党和国家,生活腐化,侵吞巨额国家财产,对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负有直接责任”。

该人士称,依据历年来对高层官员的腐败调查惯例,相关部门进行通风即意味着此案在技术调查层面即将结束,剩下的就是在合适的情况进行公开,而这个期限将视高严是否能在短期内归案决定。

*审计背后

6月23日,审计署报告公开。该报告指出,经审计发现,原国电公司国有资产流失45亿元,其中,因违规处置资产、通过关联交易让利,造成国有资产向三产企业流失29.7亿元;因违规对外投资、借款、担保以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造成损失15.3亿元。其中因个别领导人违反决策程序或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32.8亿元。

有关人士说,此前针对高严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995-1997年就任云南省委书记期间相关情况;任职原国电公司总经理期间的两大交易也受到调查,跨度应该在1999年底-2001年初。据称该交易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有分析人士指出,国电电力于2000年9月,用配股资金收购了母公司资产,其实是用每股0.3元的价格收购了价值每股1元的资产,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就此宗大项收购,当时的国家电力新闻发言人刘曙光曾对媒体说,收购资产不管价格怎样,但都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公司是国家的公司,说到底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但显然这样的解释并不为人信服。一位市场人士分析说,市场化前提下的上市公司进行此类收购,并不存在公司是国家的或者是民营的之分,诸如此类的解释显然在混淆市场的概念,市场和监管方无法认可。

当时,这个事情并没有引发多大的波澜。直到审计署报告部份公开之后,相当多的业界人士都将之与报告中“违规处置资产、通过关联交易让利”的字样联系出来。

记者亦曾对此多次向审计署求证,均未获得有效反馈。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做法并未在原国电高层内获得普遍认可。7月11日,记者曾经接触该公司一位当时的财务人士,该人士回忆说当时在内部对此有所争议,但最终仍获得通过。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高严在多项业务纷争不下的时候,强势干预并最终获得“理想的统一意见”的故事。

在这位财务人士眼中,这是典型的高严风格,“只要需要做大量说服工作时,他总是不厌其烦,最终他的意见总是能占据优势”。

而在很多人士看来,高严最终拍板固然是作为一个企业掌舵者的必备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改变了企业经营的规则,把企业收购等经营行为转向了权力的集中化。

然而,与拍板时的强悍形象大相迳庭的是,高严为人不事张扬,“耐心”和“干练”是外界对他最多的评语。

2003年初,记者在云南曾经偶遇其主政云南时的一位省委常委,该人士曾激赏高严,“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本领,很容易判断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真实需求,并通过精神上鼓励和物质上满足来达到自己的掌控目的”。

但即使在当时谣言漫天并无确切消息证实高严涉案潜逃的情况下,这位人士仍然坚信高严“当官和经营企业不分清的话,他早晚要出事。”

*国电改革是非

高严的命运起伏和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紧密贴合。国电整合时,高严顺势而起;国电分拆经营后,高严跌入谷底。

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巧合。问题的关键在于,国电分分合合乃是大势所趋,但高严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没有“在商言商”。

1997年8月,电力工业部更名为国电公司,曾担任过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的高严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其时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庞大而又琐碎的企业。

资料说,原国电是中国最大的企业集团,经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1月16日正式成立。公司采取国有独资形式,是国务院授权的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

到2000年年底,原国电总资产1.8万亿元,占中国电力行业2.5万亿元总资产的72%;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4003亿元人民币。在2001年年度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中,原国电排名第77位。

在高严掌控期间,原国电控制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电网和约60%的发电资产,并且电力调度权非常集中,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四个环节不分。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中国国家电力系统就是原国电,他们的标准和准入制度就是国家的标准。但这样的巨无霸显然不符合市场的需要。

从2001年开始,国务院开始尝试电力体制改革──记者拿到当时的一份文件上,高严说,电力总公司将完成政企分开、省为实体的改革,省电力公司实现公司制改组;完成电力集团公司改组为国家电力公司分公司的改革,公司系统将形成完整的母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的体制。

高严指出,电力总公司将积极探索电网股权多元化的改革。为加快电网发展步伐,在保持国家对电网控制力的前提下,通过股份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电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这被视为高严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判断,而高严对其思路获得高层认可非常有信心。但国家的目的并不仅是实现原国电内部改革,而是要对国家电力供应体制的全盘调整。

200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宗旨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国务院5号文件)。12月29日,在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的11家公司宣告成立。

至此,“国家电力公司”寿终正寝,其电网、电源及辅业资产相应被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所取代。

而据海外媒体报导,野村国际驻香港的分析师Pierre Lau指出,改革计划是在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的推动下进行的,并非国家电力公司自身的决定。

原国电的一位高层说,这样的决定显然和高严的判断背离甚大。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正部级官员,分拆后的小公司无法安置这尊“大神”,适值60岁的高严重回政界不太现实,如果国家电力分拆后规模大大缩小,他将不会被任命为这类实体的负责人,因而他最有可能的结果将是退休。

“按照国家要求,分拆和领导离任都要进行责任审计,自然会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而高层分拆原国电的思路实施已经不可避免,他甚至连位置都保不住。”原国电一位高层说,“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决定就此消失”。

但这位人士并不知道,2002年4月,高严被“双规”,此前的三月底,他已经被限制了公务出行。

此时,距离2002年1月28日-29日,高严在原国电2002年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高调推行“作风整改”不过短短两月。

《中华大参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