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纪委的专家说:正是“绝大多数干部的沉默”、“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形成了这些贪官们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这种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b“沉默”背后六种心态
从安徽省的查处情况看,县委书记的岗位已成了腐败“第一重灾区”:定远县委书记陈兆丰,□上县委两任书记张华琪、徐波,涡阳县委书记徐保庭等18个县(区)委书记因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收受巨额礼金被查处。有的敛财已到了肆无忌惮地步,孙孔文在蒙城县委书记任内,月均卖官受贿竟超过10万元,短短两年多疯狂敛财300多万元。
陈兆丰在定远县委书记4年任期内,因卖官受贿900多万元被查处。《猓望新闻周刊》最近到该县干部群众中深入走访,一些干部的感触令人警醒:陈兆丰卖官受贿、来者不拒,“陈千万”的绰号早已街巷尽知,可为何多年无人举报?甚至县纪委在早已掌握斋朗乡书记周家银给陈兆丰行贿的确凿证据后,仍在“不正常地沉默着”。阜阳市许多干部说,连街头卖苹果的小贩都知道王汉卿(原县级阜阳市市委书记)卖官,可就是没一名干部敢于站出来揭这个“疮疤”。“知情、有据而沉默”,是这些县绝大多数干部对待贪官的一种普遍选择。经大量座谈,他们认为“六类心态”蔓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是一边痛恨腐败、一边同流合污。“他卖官敛财、我送钱升官”,双方的心愿都达成了,“参与了,不得不沉默。”张华琪分255次受贿、犯罪金额达530万元,有时是几个乡镇干部一道用公款行贿,可以说知悉内情的干部不少于千人,一些乡镇干部甚至借高利贷行贿,极大地败坏了□上县的“官风”,如此众多的干部知贪而沉默,就是因为“放血图的是升迁,告发了他,送的钱就打水漂了”。
二是“他腐他的,我过我的”,事不涉己、高高挂起。一些干部告诉记者,他们对基层盛行的“买官卖官风”极为反感,但自觉得“人微言轻,改变不了现状”,又怕“影响与同事的关系”,索性就“不闻不问不揭穿”。
三是“县委书记权力过大,我批评他无异于以卵击石、怕遭报复”。一些干部担心检举揭发的信件“绕个弯子又回到县里”,现在正赶上县乡机构精简,县委书记找个借口把你“减”掉还不是举手之劳?所以只好沉默。
四是眼下官场的“大风气”坏了,大家都“睁着眼装糊涂”、我何必做这个“出头鸟”?贵池区委书记钱学明自己曾说,他把批评当成“找岔子”;李兴民在会议上严斥工作上的不同看法为“杂音”,这种“一把手霸权心态”,哪个下属敢去监督?
五是“同僚们都送钱了,我也送钱;他们都沉默了,我也沉默”。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一些干部甚至对记者说:“多数人送钱,我也送,出不了多大漏子。多数人都不举报,我也不举报,这不能算没党性、没立场”。
六是曾经“暗示过”、“试探性地”批评过,但不起作用,索性就沉默了。反正反腐的责任又不是担在我的肩上,管反贪局的检察院不照样给县委书记送钱买官吗?原亳州市检察院起诉科长就是花1万元从李兴民手中“买了”一顶副检察长的官帽。公检法等部门的干部也参加到“买官队伍”中,让一些想“捅破窗户纸”的干部心有余悸,不得不沉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