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中西交流的桥梁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

作者:陈奎德 发表:2005-10-27 00:2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用以自况的一副对联,以它来笼罩林语堂一生,应当说是恰如其分的。作为一位以中、英文双语写作而名家的人物,林语堂,严格说来不是一位学院派思想家,而是一位情趣广泛驳杂、哲思随处流露、文笔生动通俗的作家。他的旨趣不在理论探究,也从未系统论述过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但他的笔锋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生气勃勃的自由精神。在上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在对中国读者传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林语堂广有影响,蜚声中外。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作为中国第三代基督徒,他从小就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1912年上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他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因为翻译“幽默”(Humor)一词,提倡幽默文学,获得“幽默大师”名声;并着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中国新闻舆论史》等经典名著。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林语堂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在其散文和小说中,并没有太多涉猎自由主义的严肃的系统的内容,这与他的信念有关。他曾在《生活的艺术》里说:“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然而他的一部专着--《中国新闻舆论史》,实际上却真正围绕着自由主义的核心--言论自由问题展开的,他特别仔细叙述与分析了新闻自由在中国的状况,对中国的新闻舆论留下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叙述和基本评估,对在中国推展言论自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该书分两个大的部份,第一部份是古代中国尚无新闻时期的社会舆论,第二部份是近代中国新闻业如何反映社会舆论。他试图从这样的描述中寻找古代民意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探明近代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表达民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