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四面环海,周围岛屿罗列,文化上对于海的感情应该是丰富与澎湃的。但是,几十年来对于海洋的“锁国”教育,我们对海的印象是“恶水”,对海的需求是掠夺,从河海交界潮间带的填海造陆,长堤围堵而成的“堡岛”,无限采捕的掠夺,流向大海的污染,到珊瑚礁日益的衰败,都是我们对海陌生、害怕与误用所产生的后果。
到头来,我们自食恶果:渔业资源枯竭、地层下陷后海水倒灌、被环境贺尔蒙、重金属、药品等污染的水产品,还有原油污染和国际渔业纠纷。为何生为海洋子民的台湾人,连最基本“免于恐惧”海洋的自由都被剥夺了?
八年前成立的珊瑚礁学会,是台湾第一个全力推动海洋保育的民间社团。历经一九九七国际珊瑚礁年、一九九八国际海洋年、一九九九全球珊瑚大白化等大事件后,珊瑚礁保育的声音在台湾的海洋慢慢起了波澜。
然而,过去这五年,珊瑚礁保育的挫折多于成就,讽刺的是,挫折多来自政府。推不动的是庞大与迟钝的政府管理单位,挡不住的是博物馆与媒体置入性行销的疯狂消费观光。
就在珊瑚礁保育行动节节败退时,一盏明灯乍现─台湾海洋子民的保育自觉开始了。经过许多老师和志工们长期的努力与教育,二○○五年恒春海洋保育协会和绿岛保育协会分别成立。这种住民自觉的行动意义重大,代表着海洋保育意识的觉醒,不再是由上而下的政令宣导,而是由下而上的保育落实。
这次,绿岛住民自己下海拍摄影带,记录存活珊瑚的数目,到拒绝电线杆礁船入港的行动,完全体现了海洋子民澎湃如大海的热忱与人文关怀。同样的,恒春海洋保育协会所要面对的,更是无穷尽的观光人潮所带给垦丁珊瑚礁的困扰与影响。
他们所要传达的讯息很简单,请主政者不要忽略他们的声音,也请主管单位要走出台北的冷气房,到台湾的海里去看看珊瑚、看看鱼群,让海洋立国、海洋保育成为行动,而不只是口号。
(作者为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