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买楼吧,多贵都不怕,借钱买也不怕。唐朝时代已经有人炒楼,并不是香港人和美国人发明炒楼,才懂得炒楼。我们的老祖宗在唐代已经会炒楼,不信看看白居易活着的时候取了个口气不小的名字,竟然还要被人嘲笑,并且警告他说,长安居,可不易啊。
看房价是不是已经炒过头,当然有很多衡量的尺寸。资本主义的一些老狐狸的房产经纪人拍脑袋也能有一些老农的经验尺寸,据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房价超过20年的房租总额很多的时候,可就别再瞎炒了。但是,中国租房的比率据说很低,可能公有制分房留下的遗产真还不少,还能平衡一下自由市场炒楼风的冲击。所以,以房租倍数来判断房地产是否已经处在崩溃前夕,恐怕也不是很管用的预测手段。
假设公有制分房的老本已经慢慢吃完了,要衡量价格是否等于价值,或者价格是否已经不能持续发展下去,找来找去,人均GDP可能还不失为一个值得利用的参考尺寸。
如果以每年人均GDP来粗略地比一比,看中国城市居民干了一年下来的平均收入,根据目前平均标准的均价能够买几平米的楼房,结果还是要让人吓了一跳。
经过去年的调整,中国的人均每年GDP现在应该有1万2人民币了吧,以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楼房中间偏高的均价为对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年人均收入之后,不吃不喝,只能买大概1平方的居住面积,一家三口不吃不喝,也大概要30多年,才能买个100平米的住处。这个高昂的比率水平大概是超过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很多,香港回归前大概也有到过。有兴趣的可以深入计算。
美国人年均有3万多美元,按照中国目前的居不易的水平,美国人一年人均收入如果也只能买一平米住处,那么纽约的100平米的楼价也因该平均要高达300万美元,那是可以在纽约中央公园买层楼和从前的菲律宾马可斯夫人当邻居了。
在比较有福利色彩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是,每年人均所得是可以买10平米普通质量的楼,中国应该朝这个方向奋斗,也就是每平米均价只要1000元,怎么样。可能因为从前有过在低工资制度下的分房制,具有相对的缓冲力量,这个奋斗速度可以慢一点,问题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