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开始那场断送了一代人青春的上山下乡运动, 过去多年被美化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失业”,这是林彪在他的“五七一工程纪要”里讲出的一句真话。两千万城市知识青年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换来了一生难以言表的心酸和苦辣,那是被欺骗了的一代人,被坑害了的一代人,被贻误了的一代人。老三界上山下乡的坎坷经历是文革史的一部分,这一代人的苦难是我们民族的苦难。
为什么中共今天再次打出万里儿子这张牌呢?是因为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想再次给中共元老抬骄子、吹喇叭,为中共“伟光正”的历史再补写一笔,给那场灾难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再涂脂抹粉,找回点面子。
文革四十后,你都会不断地从各式人物的嘴里,各个事件的不同版本里,捕捉到那段历史的真相,能逐步解读当年中共的一些机密文件,让你逐渐看清了,党内的决策是如何黑箱作业的,中共是如何愚弄人民,运动群众的。
1. 上山下乡运动背后的真正历史原因
首先这次访谈节目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显得很重要,为揭开那场上山下乡运动背后的真正历史原因做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当时中国在经历了大跃进的失败,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城市经济无法容纳新递增的劳动力。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国务院于1963年先后制定了15到18年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划。也就是说,即使不发生文革,也会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发生。中共高层的既定方针已经决定了后来中国两千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命运。
2. 树立全国知识青年的好典型
万里之子万伯翱在访谈中讲述了自己62年至72年下乡劳动的大概经历:那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理想大学,他父亲万里为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去河南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劳动锻炼。主持人插话问:“对这样的安排你自己感到突然吗?”万伯翱回答:“我感到也很突然。”他还说,家里人也是此时才知道父亲的决定,包括他奶奶在内曾经也表示反对,但是没有人能改变父亲的想法。
万里是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是中共资深的几朝元老。尽管儿子没能考上理想大学,但是凭借他手中的权势,把儿子送进北大、清华这些理想大学,决不是什么难事。但万里没有享受他的特权,没有按常理出牌,而是做出一件令家人震惊,令全国人民动容的“大义之举”。
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万伯翱想回家,但是万里亲自写信让儿子坚持在农场里过年,哪怕剩下他一个人也要呆下去。63年《中国青年报》以“市委书记的儿子参加农业生产”为标题,报道了他下乡的“模范”事迹,周恩来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向高干子弟万伯翱学习,毛泽东树立他为青年的好典型。
从访谈前半部万伯翱的自述里看出,当年万伯翱是极不情愿地按父亲的命令下去, 是由父亲的一个警卫送到农场里的。中共的领袖们在家里照样独裁,搞一言堂,对已经成年的子女们,没有个人意愿的选择余地,何去何从,都要听从老子的安排。当初由他父亲导演的那场戏演过去了,任务完成了。不是因为他父亲在文革中被打倒,他肯定不会在农场呆上十年,连他自己都毫不隐晦地说:“他解放了,我的日子就好过了。” 万伯翱用他自己十年的青春为他父亲和他父亲所在的恶党演出了一场戏。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舍不了孩子套不着狼”,历史上还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典故。当年毛泽东送儿子去朝鲜战场,是为了号召更多的热血男儿上战场当炮灰。62年万里送子去农场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决不是为了让儿子“到风雨中去锻炼”,那是为日后能从城里轰走千万知青的既定方针所做的舆论准备。中共在宣传上历来重视榜样的力量,中共高官拿自己的孩子“开刀”上演一出苦肉计,是最有说服力、号召力的了。
不幸的是,毛岸英被炸死在朝鲜战场上,成了他父亲一手制造出的这场悲剧的牺牲品。而万里的儿子万伯翱却比毛岸英幸运的多。他先做了毛泽东树立的好典型,后来他随着父亲的解放,人生出现了新的转机。当他希望离开农场,追求自己人生的时候,他被保送到了河南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当他梦寐以求想带上红领章红帽徽的时候,又进了郑州炮兵学院做了一名教官。
3.下乡十年青春无悔
特写镜头里的万伯翱被问的有点犯楞,他说:“如果不是父亲当初的一句话,我不会在农场呆上十年,但是我对父亲的决定从来没有后悔过......” 很遗憾,万伯翱是戏中人,至今仍不明戏:他是他父亲手中的一张牌,一个名副其实的 政治玩偶。
最后还想对万伯翱“青春无悔”的言论说上两句。万伯翱回忆起当年一个人躺在床上流泪,风雨交加,墙倒屋塌的苦日子,现在还心有余悸。假若他爸爸万里一不小心站错了队,与林彪或者四人帮牵连上了,你万伯翱还有出头之日吗?大概也得假戏真唱,会象不少的知青一样,在农场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十年就变成了一辈子。假如你是林彪的女儿林豆豆,那连踏踏实实地修理地球,老老实实在工厂里当苦力都不太容易了。如果这样的假设成立的话,你对你父亲当初的决定也不后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