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项世界顶级工程 – 南水北调,以东、中、西3线,设想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联结,形成水资源开发“四横三纵”的总格局。其中,东线、中线工程已于2002年底开工;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2050年完工,目前已进入“倒计时”。7月底,四川学界诸多名流联手上书中央,质疑西线工程恐「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也破坏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呼吁须慎之又慎。
艰险赛三峡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想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的局面。从金沙江上游通天河出发,修筑一条“V”字形“人工天河”,穿越崇山峻岭、漫漫草原、戈壁黄沙,经贯通巴颜喀拉山总计长达490公里的输水隧洞后,再横跨雅砻江、大渡河,最后流入黄河。计划调水总量约170亿立方米。
由于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至450米,该工程不得不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阻隔在长江、黄河之间的巴颜喀拉山。无论采取何种引水方式,都要修建约200米高的高坝和开挖100公里以上的长隧洞。
西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3000至5000米,同时又是中国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地震烈度大都在6~7度,局部8~9度,在此高寒地区建造约200米的高坝和开凿埋深数百米、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长隧洞,工程技术之复杂,施工环境风险之艰巨,被国内传媒誉为“旷古工程”。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刘宝珺教授等专家表示:“我们深深感到,西线工程比三峡工程不知要难多少倍,风险也不知要大多少倍。”
联手保卫黄河长江
据《21世纪经济》8月24日报导,四川学界诸多知名人士7月底联合撰写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牵头人除林凌教授、刘宝珺院士外,还有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马怀新,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等。
林凌教授表示,在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江大河的源头营造“人工天河”,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他在“备忘录”中提出了9个应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西线工程的实施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的影响,会不会对中国气候以至亚洲气候带来不良后果;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冰川退缩期,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有可能吗?东线、中线的目标是城市供水,西线供水究竟供给谁?西线目标是以冲沙为主,是不是正确?
刘世庆教授也对西线工程表示担忧,“西线工程会不会救了黄河毁了长江,甚至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
他们认为水资源开发应实现“三个超越”:一是告别改造、征服自然的幻想,实现顺应和尊重自然的超越;二是实现从单一水利部门的规划决策向公共规划论证体系的超越;三是从追求单纯的截流调水到追求国家安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