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对数字“十三”情有独钟

发表:2006-11-05 01:5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十三”在西方国家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但在老北京人的文化生活中从来没有给“十三”打上晦气、倒霉的烙印。

塔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无论是密檐式佛塔(如天宁寺塔、八大处灵光寺塔)还是覆钵式佛塔(如北海永安寺白塔)十三层是塔的最高级数,所有的佛塔绝没有“六”层和“八”层之说。

十三陵是北京著名的景观,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人们并没有因为它是“十三”座陵,而敬而远之。北京的国子监是古代最高的学府,里面的“十三经碑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公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共189块,64万字,为古人治学的经典“文本”。

京剧是北京人最喜爱的表演艺术。近代形成了著名的十三大流派:谭(富英)派、杨(小楼)派、盖(叫天)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余(叔岩)派、梅(兰芳)派、麒(周信芳)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马(连良)派、裘(盛戎)派等,至今依然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而表演形式又有十三板式、十三辙、十三咳、十三调之分。

由此看来,“十三”与被现代人视为吉利数字的“六”和“八”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自古以来老北京人对“十三”是情有独钟。

现代中国社会对十三的恐惧虽不及西方,但也觉得很不吉利,以至于去刻意地避免掉。综观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跟“十三”不和的历史渊源。所以,如果要说说老北京人为什么会钟爱十三,首先还得从中国人把十三当作吉祥美丽的象征说起。

中国汉民族对数字的信仰和崇拜基本上都可以在古老的《易经》中找到根源。譬如“天地之始”的一;“阴阳交合”的二;“生万物”的三;代表基本方位的四等等。而偏偏“十三”是个不常用的,也基本没有感情偏向的数字,顶多会看见“十三太保”之类的名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十三”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特别的意义。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古老神奇的西藏,那里的人则视十三这个数字为神数,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在首部《天界篇》中,提到十三位护法天神、十三位护藏地神、西藏的十三位山神、礼物有“此有藏身宝十三件,夜光宝珠十三只”……格萨尔在降生时手执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发誓十三岁时成为菩萨,果然在十三岁时赛马得胜,娶珠牡,登位称王等。

有心之人一定会意识到,在中国隐约有十三岁流年不利的说法。其实,所谓十三岁流年不利,并非来自十三这个数字,而是源于本命年这个风俗,人的第一个本命年虚岁正好十三。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人逢本命年就由凶煞恶神主管流年。例如汉族人在本命年会系上红腰带等物;在西藏,就是活佛逢本命年时各寺庙僧众届时也要举行法会,诵《消灾经》、《长寿经》等,祈祷消灾免祸,健康长寿。


来源:开县作家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