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寿,中国吉祥文化

发表:2007-07-22 06:3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福”、“禄”、“寿”三星,起源于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由于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古代统治者曾借以实施王道教化,道教也曾对他们大加推崇。虽然他们后来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威,却也因此获得自由,走入寻常巷陌,千家万户,成为古代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对福禄寿三星的崇拜也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农耕、手工业时代的吉祥观念,表达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

福星职司

福星天官,当以赐福为职。《三官灯仪》称,“真都元阳,紫微宫主,自然大圣,赐福天官,统摄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长存”。

福星来历及转变

1. 本是主管农业的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称之为岁星、福星。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就有关于木星的记载。

古人经过观察发现,在木星活动的12年周期当中,气候也呈现周期性变化,因为木星与太阳的活动周期规律相似。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明确记载岁星是主管农业的星官,地位崇高。从《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来看,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政府专门建造的庙宇来供奉岁星,而且这种祭祀制度一直持续到晚清。

2. 曾是怪兽模样

现存最古老的星官画像叫《五星二十八宿图》,绘制于1300年前唐朝开元时期。图里边描绘金、木、水、火、土五星和28位星神形象。排在众星之首的福星,却有着一副怪兽模样:他的头部似虎非虎,一双豹目圆睁,身着简朴长衫盘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读书人。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硕大的野猪。这幅画像的作者梁令瓒是中国古代天文技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天文仪器制造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画家,他描绘的必定是当时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星官形象。

3. 唐朝福星变清官

福星转变是从唐朝开始,《新唐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清官故事,一位名叫阳城的唐朝官员后来成为福星的人间化身之一。

唐朝时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做太监,但是道州并无那么多侏儒,历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进贡,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阳城担任道州刺史以后,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为当地百姓免除了灾祸。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大诗人白居易写进《道州民》诗中。于是,当地人开始把阳城当做福星来供奉。

4. 元后福星成温厚长者

在500年后的元朝道教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这位福星阳城完全是温厚的长者形象,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福星样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大福大贵之像。明清以来福星的变化不大。

“福”文化

“福” 即幸福、福气。古往今来,关于“福”的内涵众说不一。《礼记》有曰:“福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尚书·洪范》曰: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是多层面的福观念,以贯穿一生的幸福为目标,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韩非子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是长寿加富贵的福观念。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在《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诗中表达了他对福德看法:“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可见,他认为五福的核心是长寿、健康。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环绕寿字飞舞,彰显以长寿为中心的五福观念。

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地位的人对“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民来说,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战争或灾荒的境地,能合家平安,生存下来就是福;商人却往往算盘黄金万两、财源茂盛达三江才是福;文人学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是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长寿、有子孙膝下承欢看作是最大的 “福”。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随着民俗文化的丰厚,福的内容也愈加丰富。福寄托着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憧憬,作为吉祥文化的主要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人们的理想与愿望,祈福的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与神灵崇拜之中。

古人对福的认识是现实的也是辩证的。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至。”这就是说,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在《太上感应篇》中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靠人的努力去转化、维护,从而争取福的美好结局。

在吉祥图案中,福的基本图形标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神崇拜中的神,如天官、三星等神;另一类是借音阐义的吉祥符号和图形,如蝙蝠、佛手、云纹等。


禄星司职

禄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禄星,纬书《春秋元命苞》称“司禄赏功进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禄。

禄星来历及转变

1. 主官禄的文昌星

禄星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的,他位于北斗七星的正前方,总与北斗七星相伴升起。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北斗七星正前方这六颗星统称文昌宫,里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禄的禄星。到了北宋,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

2. 随科举制度受到欢迎

进入隋唐时期以后,科举制度的兴起让禄星开始走红。科举考试使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机会靠读书做官,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是一条太过狭窄的羊肠小路。欲求却不得,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文昌宫里的那颗禄星就显得特别明亮了。到了北宋,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

四川绵阳梓潼县的七曲山文昌大庙,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昌庙,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庙的祖庭。在七曲山文昌大庙,宋代铸成的铸铁神像,每尊重达12000斤。或许因为神像过于沉重,难以损毁,躲过了千百年的刀兵战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们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星的庐山真面目。

宋代文昌星的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几位办事员和贴身童仆侍立左右,更衬托出他高贵不凡的身份,庙中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种种吉祥图案随处可见,营造金榜题名的美好意境。这里是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文昌星是他们的幸运之星。

3. 明代变身送子神仙

在明代,禄星又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送子神仙。明朝初年的戏剧唱本中,就开始出现“禄星抱子下凡尘”的唱词,看来早在四五百年前,禄星就已经成为送子的神仙。这送子的职能,有些来历不明。在流传的民间故事里,禄星被称为送子张仙,一位姓张的神仙。《历代神仙通鉴》记载,这位张仙是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士,名张远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擅长弹弓绝技,百发百中,目标是那些作乱人间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时期,他在巴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

北宋文人笔记中记载了一则张仙送子的应验故事,苏洵在他的一首诗《张仙赞》中记载,他的两个儿子苏东坡和苏辙,就是张仙托梦送来的。苏东坡和苏辙两兄弟参加同一年科举考试,在同一考场上双双高中进士,一时轰动朝野。张仙也名声大振。

禄星从一颗普通星辰下凡人间,演化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科举考试神,摇身一变成为送子的张仙,最终成为福禄寿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灿烂明星。

祈禄文化

“禄”字有追求功利和社会地位的含义。禄是从福中分化出来的主题,《说文解字》释曰:“禄福也”。商周时称接受爵位为福、得到君王赏赐为禄。封建社会中,官越大薪俸越多,所谓“高官厚禄”,因此禄也有官位、俸禄的含义。“升官进爵”与“科举及第”是祈禄文化的两大主题。

官禄世袭一直为士人向往,“太师少师”、“五子登科”、“带子上朝”、“苍龙教子”、“辈辈封侯”等图案,以不同的祈禄内涵满足人们的入仕心愿。封建朝廷中,官职级别直接影响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因此升迁、位高权重,成为官吏们难以割舍的仕途情结。三国曹魏时期颁布的九品官人法,把官职、门第均分为九品。 “当朝一品”、“连升三级”、“马上封侯”、“指日高升”等祈禄图案,准确地表达了士人盼升迁、求高位的心迹,因而广为流传、久盛不衰。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总是将读书与入仕的憧憬联在一起。对于读书的功利本质,孔子曾有精辟诠释:“学也,禄在其中。”圣贤的言论一直是学子们的祈禄箴言。 “书中自有万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以更加直白的语言描绘读书的功利效应。科举是封建文人入仕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始于唐朝中期。金榜题名意味着吃皇粮、享俸禄,地位显赫,光宗耀祖,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因此读书人梦寐以求。宋代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民间传说,至明、清,寓意功名利禄的吉祥图像盛行一时。

在众多祈禄图像中,由于“鹿”与“禄”谐音,鹿纹成为“禄”文化的经典符号,常用于书斋、文具装饰等,取读书祈禄之意。“鲤鱼跃龙门”、“金榜题名”、“连中三元”、“五子夺魁”、“鱼龙变化”、“青云直上”、“春风及第”、“魁星踢斗”和“麟吐玉书”等均为典型的祈禄图像。


寿星司职

寿星南极老人星,《史记正义》称“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

寿星来历及变迁

1. 本是星辰一颗

寿星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星,《尔雅·释天》云:“寿星,角亢也。”《史记·封禅书》注:“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从周秦开始,历代都有奉祀寿星的活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寿星。至东汉时期,祭祀寿星都被历代皇朝列入国家祀典,至明被废。寿星的职掌,最初为国运之长久,即国之寿,后被奉作主世间寿考之神。

2.寿星手杖的演变

寿星每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手中都会握有一柄手杖。其实,寿星手里的手杖经历了从特权象征道祛病强身的吉祥之物的演变过程。《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1958年,汉墓出土过两柄这样的鸠杖,鸠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无存,而头部的斑鸠雕像由于有漆膜保护,历经1800多年仍旧光亮如新。

1981 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尸于闹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但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

但是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3. 寿星的大脑门

后来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比的脑门儿。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寿星形象。在永乐宫上千位神仙中,我们一眼就能将他认出,就是因为他那超级的大脑门儿。

寿星的大脑门儿,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湖南长沙有条寿星街,因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星祠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有寿星祠,一直持续到民国。由此向南100多里,就能到达真正的长寿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对联里经常讲到的寿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时期,山上建有大小寿星庙不下10座,山腰石壁上还留有历代名家墨宝,其中一幅最为出名,相传是出自宋徽宗之手。

祈“寿”文化

“寿”即长命,活得长久。“寿”与“福”相辅相成,长寿就是大福分。民间常见“福寿双全”、“五福捧寿”等祈寿装饰题材,可见“寿”是能与“福”相提并论的吉瑞字符。商周有“长寿为五福之首”之说,青铜铭文中不乏“耆”、 “孝”、“考”等与寿含义相近的文字。我国民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一直存在“五福以寿为重”的观念,人们企盼长寿,珍惜生命,注重现世。道家认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来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世观,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始终不渝,并把祈寿的观念贯穿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传说中的神仙都长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寿成为祈寿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星主国家之寿、寿星主民间之寿,从周代起便有祭祀寿星的隆重活动。秦汉时期,黄老思想导致神仙观念盛行,人们企盼修炼成不老的神仙。生活安逸、寿与天齐的神仙难以企及,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苦苦求索长生不老的灵丹。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去东海寻找仙山,向仙人讨长生不老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仙过海”等题材,均有求仙祈寿的寓意。另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间又有“忠义成神,孝悌成仙”之说。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在民俗活动中祈寿似乎更加实际。生日祝寿是最常见的祈寿活动,围绕祝寿的装饰主题极为丰富,如“万寿如意”,“五福捧寿”、“多福多寿”、“福寿绵长”等。寿字本身也有许多装饰变化,长字形的叫“长寿”,圆字形的叫“团寿”;也有多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用100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组成。这些寿字还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家具、建筑、器皿上,反映了中国人用“寿”字符护佑自身,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