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的芭蕾艺术基于古希腊文明,属于西方的神传文化。它用音乐、舞蹈和哑剧的手法,诠释童话传说或神话故事,对比表现善与恶较量和正义与美好的胜利结局。《帕基塔》就讲一个好事多磨的故事:纯真热情的吉普赛女郎帕基塔,救了法国军官卢西昂的性命并疯狂地爱上了他,却无法同他结为伉俪,直到历尽艰辛证明了自己的贵族血统,才如愿以偿。
「芭蕾」为法语ballet,词源则是意大利语balletto,意为「跳」或「跳舞」。芭蕾舞最初产生在意大利民间,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进入宫廷,在宴会进行中表演,因此被称为「席间芭蕾」。后传入法国,至路易十四时期真正形成芭蕾艺术。直到1830年至1850年芭蕾的浪漫派时期,女舞者们才脱去了沉重宫廷式长裙,换成轻盈的长短沙裙,便于发展跳、转等舞姿,使芭蕾表演成为今天的精致艺术。
巴黎歌剧院 (AFP/Getty Images)
芭蕾艺术虽然孕育在意大利,却诞生于十七世纪后期的法国宫廷,并于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法国是芭蕾艺术的诞生地,而芭蕾的发展历程与巴黎歌剧芭蕾的历史息息相关。
十六世纪,由梅迪奇(Catherine de Médicis)从意大利传入法国的编舞技术标准和用语中的一部分被融入到宫廷舞蹈当中。之后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这位酷爱舞蹈的君主希望将这种带有贵族特色的舞蹈发展成真正的舞台艺术。1661年,在他的倡导下,巴黎建立起了法国第一家舞蹈学院----皇家舞蹈学院。该院成为法国第一所以确定舞蹈规则和进行舞蹈教学为目的的机构。1669年,路易十四又为皇家音乐学院(巴黎歌剧院的前身)奠基,同时组建了欧洲第一支专业舞蹈团,这就是之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1713年,舞蹈学校在路易十四的倡议下最终定型。至此,一个专业舞蹈团体得以持久发展的所有因素都具备了。
作为古典芭蕾的摇篮,法国为形体训练和舞步训练而制定的基本原则及法规至今仍在沿用,在这里规定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和十二个手位;被视为芭蕾标志的「白色短裙」、「足尖舞」和「空中飞跃」等动作就出自著名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自十八世纪开始,法国舞蹈演员和编导应欧洲各国的聘请,大力传播法兰西舞蹈学派。当时的德国、伦敦、维也纳、丹麦、俄国和意大利,在学校里教授的及在舞台上演出的均为法国流派的舞蹈。可以说法国芭蕾舞史是一部与其它国家的芭蕾艺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历史。十九世纪,巴黎芭蕾的原创舞剧《吉赛尔》《葛蓓莉亚》和《仙女》标志了浪漫主义芭蕾黄金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浪漫主义芭蕾舞演员。
法国芭蕾将编导们的美学倾向熔为一炉,很难说她是「表现性」的,还是「象征性」的。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尤其是成就辉煌的巴洛克时期,精湛的芭蕾技巧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对客观性与现实主义的追求促进了「情节芭蕾」的成熟。于是,芭蕾舞有了脚本,舞蹈演员象哑剧演员一样,运用了哑剧的表意动作。而八十年代以后,现代芭蕾的异军突起,又顺应潮流形成了拒绝故事情节和叙事类舞蹈的「纯舞蹈芭蕾」,甚至要求舞蹈动作独立于音乐而自成一家。
古希腊的思想家伯拉图说,舞蹈会帮人养成高贵的协调和优雅的气质。芭蕾舞尤其如此,练这种「足尖上的艺术」可以塑造人健与美相融的完美形体,达到优雅的气质,磨练坚强的意志。
要很完美的把形神结合起来是很难的,必须通过超乎寻常的努力。艺术必须要有内涵,人们能够欣赏舞者所想表现的,其实是舞剧的魂在起主导作用。一个真正好的艺术家需要全身心地去体味和理解人生,再经艺术形式的提炼,才能使人感动。
也正因为如此,法国芭蕾艺术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这里的芭蕾舞团拥有大量的保留剧目,一方面致力于留存这些剧目的精粹,一方面则敞开胸怀迎接新剧目的创作,使法国芭蕾流派始终在世界芭蕾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此,著名文化史学家瓦尔特•索雷尔在他的《西方舞蹈文化史》中说:「它们为法国在这门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