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多了一份工作:除了写博士论文以外,每周还要教两个小时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博士生 殷海洁
这是一年级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学生们唯一一门语言之外的课程(据一位老师讲,也是他们唯一需要"动脑筋"的一门课)。
当然,谁也无法否认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我难免为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学生感到心痛:背汉字、记声调已经够辛苦的了,他们还要在短短十个星期的时间内把殷商到鸦片战争的历史学个通透!这恐怕不仅对学生们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要求,对我们搞文学的老师们来说难度也不小:我是做当代诗歌研究的,至于战国时期的哲学、秦朝的官吏制度、南北朝的汉化运动或唐朝的外交观,我还能知道多少?
答案:不知道的,干脆就努力学呗!这就是为什么每周四晚上我都埋头在一本中国历史课本里,认真地研究自己上大学时没有学好的历史事件与文化潮流,以便第二天在课堂上再信心十足地传递给学生。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历史远远没有我记忆中那么无聊。
最初开始上大学那段时间,中国的一切实在是太陌生了,根本不知道要从哪学起。结果是,每次听老师耐心地向我们介绍汉朝的艺术贡献或唐朝的社会生活,我的第一反应并非老师所希望的那样,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地反省和提问,而是一种更原始的生理反应:睡觉。
不过现在呢,再重新读起那些历史片断时,每次都会发现一些想不到的趣事。比如说,以前不知道小时候爱在花园里玩的独轮车,中国人早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不知道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了嫁祸王太后,把自己的小女儿亲手给掐死;不知道五斗米道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清朝时期编的《全唐诗》里有不少于四万八千九百首诗,可以与今天的某些诗歌网站有一拼。
历史是今天的写照
有时候,在历史课本学到的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人今天还依然存在的某些行为和思维方式。比如说,今天晚上在准备明天下午的辅导课,要教宋朝的历史与文化。在一张介绍宋朝文艺与社会状况的书页上,有一段说起宋朝贵族家庭对体育运动的想法。
第七、八世纪,"胡人"融入了汉人社会,给唐朝文化带来了许多外来影响,其中包括一些较为血腥的运动方式,例如马球、骑马和打猎,等等。宋朝的贵族就很鄙视这类活动,认为凡是需要动四肢的活动都极其不优雅、不文明,跟自己喜爱的山水画啊、书法啊、瓷器啊、诗词啊,很是格格不入。从此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认为需要玩技巧的游戏和体育比赛都属于社会地位卑下的人该玩的,被强迫参与有失身份。
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台北的夜市。2000年第一次去台北的时候,我十分惊讶地发现,台北年轻人的腿脚似乎有些不对劲,恐怕是不太能走路。不然的话,为什么台北的夜市(本来就是小小的一块地)充满无数辆摩托车,青年男女买东西都要从一个摊子骑到隔壁的下一个摊子?
说实话,我当时很不客气地看他们看了老半天,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才两三公米的距离,你们还要骑摩托车去啊?!难道你们不觉得太懒惰了一点吗?!再说,台北的夜市已经足够拥挤的了,再加上那么多辆"机车"以后,要人怎么走得动啊?
本来以为是懒惰,今天读了对宋朝知识分子的描写以后却发现,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很自然地继承了中国的贵族一千年前对锻炼身体的想法:估计如果苏轼那时候有了一辆摩托车,他也会循着西湖骑来骑去,让平民用双脚走着去。
再想了一下,就联想到一些大陆朋友曾经对我的警示,担心我每周去游泳,并且游很快的自由泳,肩膀要变宽、脖子要变粗,一不小心我就不是一个漂亮女孩子了,而是个肌肉女。当然,我本来就不觉得自己是个漂亮女孩子,所以她们的劝说也无济于事。这种话对我的唯一效应,是让我在心里头发火:谁说女的不可以锻炼身体?为什么我们身材都要瘦得不行--有一点肌肉不也会很好看吗?现在可是明白了:这些朋友们的看法也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中国:她们跟台北机车组一样,也受到了宋朝文人的影响。原来如此啊!我终于懂得了我们这个世界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了解历史才能了解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