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永远只是人类,无法随心所欲地创造基因。人类充其量只能从现今仍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体,取得特殊功能的基因,经遗传工程技术充实现有生物物种遗传特性上的不足,强化该生物的功能,育成新品种,满足人类的欲望与需求。
植物种原是品种改良最基础材料,种原的多型性与遗传变异更是作物育种得以持续进展的原动力。近年来,由于农业经营朝向专业化的经济生产模式,作物栽培多以一代杂交种子或固定之商业品种为主,致使野生或地方种蒙受忽视而日渐消失,然而这些野生种原常具有抗病虫及耐逆境(如耐高、低温或抗干旱)等基因,是人类未来得以因应栽培环境变迁或特殊目标的珍贵材料。
鉴于农业永续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作物种原库,用以保存大量的植物遗传基因,延续作物遗传的歧异性。而保存的种原除可利用于育种改良、技术等学术研究,另方面尚可回馈复育于自然生物生态中,维系生态的平衡,对于养活这世界上,尤其是开发中国家,持续增加的人口而言,是非常迫切的。
台湾已在1989年于雾峰农业试验所筹建"国家作物种原中心",其任务为全国作物种原贮藏中心,并负责研发植物种原保存鉴定的新技术,提供国内种原资讯服务,并办理国际种原交换任务。目前已进行国际合作,致力于收集热带及亚热带种原,成为国际热带及亚热带作物种原中心。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资料,世界上高等植物中,已发现大约有24万种的开花植物,其中多达5万个热带品种将会受到威胁,将在本世纪末逐渐减少或灭绝。
台湾生物资源丰富,约孕育有15万种生物,其中原生于台湾的可能高达25%至35%。这些原生植物物种遭受人为或天然因素冲击而濒临灭绝时,可由国家作物种原中心取出繁殖,不但使物种得以绵延,也能增加生态系中的基因歧异度,提高生态系的安定与平衡。
例如1999年921大地震后,台湾各山区崩塌地的森林复育成为重要课题。该中心配合林务单位,把台湾原生树种十多种共2万余公斤贮存于短期库,以配合复育进度,确保种子寿命,在台湾山地林相复育上扮演积极的角色。
植物遗传资源保育的重要性,在1930年代由农业科学界呼吁开始受到重视,但范围仅以引种为主,缺乏整体的保育。种原保育工作一向是一个营养不足的孤儿,工作人员亦无法接到特殊训练,保育工作需要大众的了解与支持,若只谈保育尚难见效,亟应将保育与环境的保护及生物歧异度的维护一起谈,使工作效果更多角化并获得更多层面的支持。
种原保育的工作包括一连串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今天台湾有企业家愿意加入种原保护的工作,并以热带及亚热带植物保种专区为特色,与政府部门之种原保育工作可发挥互补作用,真是一则令人振奋,且令人敬佩的大好消息,对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何等的神圣,且其长期目标将媲美于英国皇家学院邱园(Kew Garden)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更是宏伟,特为文表示敬佩与支持。
(作者是中州技术学院校长、全球生物产业科技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前农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