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見以为,郑和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宣讀诏书,提供赏赐,招徕进贡。其贸易行为,主要是采购大量香料,至于出售中国商品的现象似有若无。
这种政治行为不是以国家海军的形式而远航,也不是以国家的需要而海;是以帝王仆人,太监,的形式出洋,以保障帝王个人皇位之故,招徕朝贡,同时采购皇家所需之赏赐用的舶來品。
这种航行,是一种皇家航行,但又不同于十七世纪西班牙、英国的皇家舰队。西班牙、英国的皇家舰队是为国家利益而航行,郑和下西洋,是皇家航海的一种极端的例子,谋帝王一人之利,保固皇位。这种航行在古今中外极为罕見,是一种狭隘的皇家航海----宦官航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活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郑和下西洋发生歷史变化的转折点,是一段辉煌的海洋发展的终点,同时是另一段海外发展转变的起点。
郑和之前的五百年,从晚唐、五代,歷经宋元,直到明初,是中国人海外活动蓬勃发展的阶段。宋元期间最为发达,宋元海船,吨位大,尖式底船,具有水密舱结构,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远洋船舶。航海者,深谙信风,应用指南计。航路与來往地点大量增加。唐时交通海外不过二十五国,宋代增至五十五国,元代达到九十九国。
官方设置市舶司(海关),发展海外活动。中国陶瓷等商品大量出口,南海香料等土产大量进口。海关收入极高,南宋绍兴二年,中国三处主要港口(泉州、广州、明州)的税收,高达国库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是国库的重要仰頼。
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船舶性能与航海术仍然領先世界各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浩大,人员众多,七次出使,确是前代所未有之盛况。但是明初造船术与航海未有发展,较之宋元不进反退。郑和到达二十多国,或三十多国,较之宋元,无增反减。宋元的海外活动,跟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郑和海外活动的实质内容,则只有皇室特定之几项任务,是皇家特遣舰队。
明朝建国之初,自洪武朝便颁布海禁,不许人民出海,也不许外国商人到中国,只容许朝贡关系的中外特遣船队。从明到清,海禁五百年,海外活动萎缩得近乎停顿。十六、十七世纪,遇到欧美新兴的海外殖民活动,中国的海洋活动更受打击。郑和是明清五百年中国海外发展没落的起点。
以上浅見所提郑和下西洋一些待于探讨的问题。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性质,以及在中国海洋史的定位,关系到中国海洋史的基本架构。海洋史的研究者不能加以探讨。在中国,意識型态太强,在其它国家又不甚关怀,住在台湾的华人是全世界最适合讨論郑和的地方。
海洋台湾
浅見以为,中研院海洋史研究的另一个缺漏,是对于「海洋台湾」研究之不足,特别是有关中国人來到台湾的缘起与发展。中国人來到台湾的歷史的探讨,是中国海外发展的重要成份,更是在台湾研究海洋的学者的切身问题。
中研院的海洋史研究颇有涉及华人开拓台湾的部分,但是大部分論文探讨清代、日本时代,仅有少數論文涉及荷蘭时代与明郑时期。早于明郑者,未見涉及。这样的研究成果,世人一个印象,华人來到台湾始于明末,十七世纪。
事实上,华人开发台湾的歷史,并不是十七世纪才开始,十七世纪之前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歷程,是台湾歷史全貌的重要环节。
学界曾有人尝试探索十七世纪以前的台湾,但是只在文献材料之中模索,成果有限。个人受教于梁嘉彬教授,同时受过文物研究的训練,因此对于台湾海洋史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心得如下:
史书所载早期台湾相关史料疑点重重
史书提到三国时代的「夷州」,隋代的「流求」,宋代的「流求」,元代的「琉
球」,論者多认为是今之台湾,谓中国人在三国时代、隋代、宋代、元代不断來到台湾。此种看法,现在仍多沿用。然则,事实未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