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03时42分53.8秒[4](协调世界时19时42分53.8秒),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是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地震持续约10秒[4]。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
当日07时17分20秒和当日18时45分34.3秒,分别于河北省滦县和天津汉沽发生两次较强烈余震,余震的震级分别为里氏6.2级和里氏7.1级。两次余震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使得很多掩埋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人被继续倒塌的建筑物夺去生命。
地震造成的大规模伤亡和损失主要归结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突然性。唐山地震没有小规模前震,而且发生于凌晨人们熟睡之时,使得绝大部分人毫无防备。
唐山被认为地处地震灾害发生率相对较低的地区。很少建筑拥有较高抗震级别,而且整个城市位于相对不稳定的冲积土之上。地震摧毁了方圆6至8千米的地区。许多第一次地震的幸存者由于深陷废墟之中丧生于15小时后的7.1余震。之后还有数次里氏5.0至5.5余震。在地震中,唐山78%的工业建筑、93%的居民建筑、80%的水泵站以及14%的下水管道遭到毁坏或严重损坏。
地震波及唐山附近许多地区,秦皇岛和天津遭受部分损失,距震中140公里的北京也有少量建筑受损。当时身患重病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已动弹不得,由警卫紧急移至安全区域。在如西安般遥远的城市甚至都有震感。由于通讯设备被毁,地震的具体灾情是由唐山市派专人驾车到北京市通知中央政府的。
有指当时曾预测唐山会发生地震,但北京当局因唐山太接近首都而不作出预警,以致大量人员伤亡。
1975年海城地震发生后,京、津、唐地区受到地震预报有关部门监视,并一直持续到唐山地震发生之前。中国政府最终没有得到来自国家地震局方面提供的短期地震预报(有消息称早在大地震爆发前半个月,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组就已经预测出7月22日到8月5日。然而主持"全国地震预防工作经验交流会 "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却不准时任京津组组长的汪成民在会上作震情发言。汪成民在17、18日的晚间座谈的时候和部分同志讲述了京津渤张地区集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并预测"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2] 。 现场只有22岁的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人员王春青听完汪的讲话后,他火速赶回县里,将汪的讲话告诉了县领导冉广岐,在深思熟虑之后,命令全县800多名干部迅速将震情通知到全县每一个人,经过周密部署,全县近40万人进入临震状态)[2]。河北省青龙县在全县范围内采取了预防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防震减灾效果。全县无一人直接因地震丧生,仅一人因心脏病突发死亡。而唐山市最终对此地震没有积极预防。
天灾加人祸(看中国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