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少人多"-无法摆脱的紧箍咒?(图)

作者:吕 意 发表:2009-08-14 04:4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人和地的关系从来密不可分。对于香港人而言, 地在他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往往超乎想象。在香港这个重视私有产权的地方, 竟然还会不时出现各种为保家园的肢体抗争或是口伐宣战。

 香港报纸总是少不了与产有关消息

如果你看香港的报纸, 一定会看到香港人和地有关的新闻, 不同的阶层和地区都各有诉求。

就像住在九龙长沙湾、经营制造花牌工艺生意的黄乃忠,由于该地区收地重建,他极力反抗。对于他而言, 搬走就等同在这门行业消失, 因为在重建后, 要在同一地区找到一个像现在般的1000英尺工作室,是没可能的事。

港岛区也有代表,一个住在铜锣湾时代广场对面、利舞台旁边50年的寮屋铺主,这17 年都为这块现值香港6000 万元的私人地力争业权。

也有一个来港10多年的外国人, 由于在2年前花了港币800万元在香港苏豪区旁的士丹顿街购入相连两个单位,并花了港币200万元翻新,也正在大力反对政府要进行的重建清拆, 因为他认为楼宇结构没有问题。

还有远离市区的新界石岗菜园村, 数百村民正在天天抗争, 因为耗资630亿港币的广深港高铁将会把那村落彻底夷平。

高地价政策乃金科玉律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是香港的金科玉律, 而香港政府多年来施行的高地价政策, 更是把这个地少人多的现象强化, 土地的价钱越来越贵, 成为不少香港人头上的紧箍咒。

香港的地价越来越贵 

在香港, 很多人都是抱着"为地产商打工"的心情去工作, 因为钱都走到住的方面去了。地就是保证。因此有地的人, 都会极力去保住自己的土地, 又或是以高价将其卖出。

当然, 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地主, 能否拥有一个住宅, 便成为了不少香港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楼价是否回升永远是这个社会的主调, 谁买了单位赚钱永远是港人关注的话题。

电子和文字媒体的广告, 楼盘的广告总是占半, 这些楼宇位置所在并不重要, 楼宇广告一定会强调的重点, 是这些楼宇一定升值, 而且广告总会有个美女坐在大厅中。

那这些美女大厅究竟位于那里?其中一个地方, 将会是黄先生在九龙那个被迫放弃的1000英尺制造花牌的工作室。也有可能是在那时代广场旁的寮屋所在地。

因为地少、高地价, 这些守在市区的旧楼宇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香港发展带来极具冲击的市区重建概念。

重建后, 谁得益?

负责香港市区重建的是市区重建局, 其政策是居民在重建的过程中,得到7年楼龄楼宇空价赔偿,可以自由选择在当区购买单位。

但问题是大部份这些九龙或香港旧区被重建后, 地产商会这些地方改建成高档次的楼宇,楼价与租金上涨,迁入的可能是更高收入的人士, 这些新单位也会被购入作投资而售价进一步提高。

结果, 在原来地方居住的居民, 便因为不能负担重建后原区的楼价和租金而要搬走。

去年香港最受欢迎的流行曲"恐帖街", 正是以香港湾仔利东街重建项目作为蓝本, 这条本来布满卖恐帖的小街现在已被夷平, 当年这条街的居民和租户都对重建充满抗拒, 希望可以重建后仍然得到生存空间。

现在"恐帖街"已被地产集团投得, 每英尺投资达到港币1万元,预计发展商将来每英尺的售价将会是逾港币万元。要卖多少张恐帖, 才可以住在这些每英尺价逾万元的楼宇?

对于这些受影响的人, 社会可以叫他们接受"社会就是要不断建设"的理论吗?

港人没退路

住房对香港年轻人压力很大

对于收入相对较高的一群中产阶级人士, 要迁入这些市区重建后房子也是艰难。楼价不断增加, 但人们的收入增长却跟不上。

同样是20多岁或30多岁的台湾或大陆青年, 他们会在城市租房子, 出了状况也可回乡居住。但这些香港青年,没有退路、没乡可回, 拼尽一生便是为了买房子。

就算是新界区的楼房, 现在也包装成设有豪华会所设施的屋苑, 所有的配套也被包装作豪宅以求卖得更好的价钱。

所以近日开始有为中产建公共房屋的讨论, 即以较低的价钱让这些收入不能住公共房屋的家庭租住, 只是话题尚未谈到香港中产阶级"下流化", 社会的主流声音已经因为有关措施影响私人市场楼价而不了了之。

中港融合是出路?

当然,香港的当权者可能另有想法, 就如香港政务司唐英年提出香港人可以利用数年后建成的高铁, 可以住在大陆东莞而到九龙尖沙咀上班, 但问题是车票的价值如何?需要的时间如何?东莞的楼价又会如何?其它医疗教育法制配合又如何?

在这一连串的如何没有任何答案时, 政府早已一声令下, 兴建"广(州)深(圳)(香)港"高铁成为了铁一般的事实。

在没有了解这高铁能否真的解决香港住屋问题之前, 一群住在新界石岗菜园村的村民便因为这个铁路而失去家园, 因为政府将会把该村变成车厂。

结果, 这些居住在这地方50多年的村民, 为了一条他们永远都不会乘搭的铁, 便要放弃自己多年来的心血和家园。感觉如同为了自己无法负担每英尺价值上万元的楼宇, 而要放弃自己多年的事业和家园。

这样的故事每天在香港发生, 但是, 总难免叫人有点唏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