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大学校门,与本文无直接联系)
由不得你不信,有些大学的校级领导以及忙于行政事务的基层“一把手”,真是特殊材料造就的超人。
有报道说,教育部近日评出总数100人的高校教学名师,其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多种职务,不当官的一线教师仅约10人。
这个评选结果看上去很美——管理学认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应该既是杰出的管理学专家,又是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90%的官员型名师,不正是大学照此规律办事的结果吗?为何又引起一片质疑呢?
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能否身兼高校名师和高校官员的双重身份:事实上,国内不少高校的领导,就是从优秀的院长、系主任中挑选出来的。在出任校级领导之前,这些院系负责人本身就是教学、科研一线的专家。
但是,在出任“校座”级领导之后,他们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从事教学呢?新闻报道中一位网友的质疑证明此言非虚:获奖名师中的个别候选人,在10年内几乎没有上过一门本科课程。
“教学名师”的头衔,当然只应授予那些常年人在讲台、身居教学一线的老师。而那些忙于行政事务的校级领导以及院系等基层单位的官员们,又何以分身有术,取得斐然的教学成绩,并成功地以压倒性优势占据了教学名师的大半席位呢?
看来,说高校也存在“权力通吃”现象并不过分。手握权力者,凭借自身的地位和手中的职权,就能够率先获得各种科研、教学资源以及待遇,诸如奖金、项目、成果、房子……当然也少不了各种荣誉。
既然权力能通吃,“被通吃”的教师又怎能安心于教学、科研呢?既然数载执教比不上一朝为官,那么,凡自觉有点为官潜质者,又怎会不汲汲于官位呢?怎么还能安心于学术与教学呢?
众所周知,大学的特质在于育人与学术。而一旦权力通吃盛行,引发教师争相当官,大学的这两个特质将消失殆尽。一所盛产官迷的大学,产出的人才必将是官迷众多,但一定少了一批学术成果和一批学术大师。校园中专注于升官者愈多,专注于学术者愈少,国家科技实力何来?长此以往,国力堪忧。
如果不是“官本位”搅得大学院系的院长、系主任不能安心于教学、科研的话,他们当选名师本来不应该像党委书记、校长当选名师那样引起议论纷纷。
以一所大学之大,制定战略规划、建设大学文化、网罗社会资源之重要与繁杂,不言而喻。因此,要求校级领导从教学科研中解脱出来,成为职业型领导,已成国际惯例。而对院系的院长、系主任而言,其职务主要是学术职务而非行政职务,其身份主要是学术、科研带头人而非官员。他们直接承担管理教学、科研的任务,因此对其专业造诣的要求较高,最佳办法就是将教学、科研最优秀的人才推向院长、系主任岗位,并让其继续身居教学、科研一线。这一点在国内外大致相同。
可惜的是,在权力通吃的诱惑下,现在国内大学的院长、系主任们,潜心学术、安心教学者愈少,热衷官位、关心升迁者愈多。这样一来,他们到底还够不够格当选名师,当然就众说纷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