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则新闻似乎验证了"政府有钱就变坏"的道理。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今年前11月中国财政支出56235.97亿元,仅完成全年计划的73.8%,这意味着全国各级部门将在12月"突击"花掉剩下26.2%的财政预算资金,估计高达2万亿元。中国财政部立即做出了回应,称历年情况都是如此。比如,2006年12月份财政支出占全年预算的比例为28.2%,2007年和2008年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5.1%和27.6%。这似乎意味着2009年26.2%的比例似乎也可以接受,甚至比2006年和2008年还有所好转,只不过绝对数字确实多了点儿。
无论如何解释,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都是不正常的。一方面,这暴露了预算年度安排的缺陷。根据《预算法》的规定,中国预算年度从公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但审批预算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每年3月份召开,这不仅使前两个月的财政支出实际上处于无预算安排的情况,也导致预算支出执行进度滞后。
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审批通过的预算规模可能有些冒高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使许多预算资金无法真正落实,如果执行部门不找理由突击花掉预算资金,下一年该部门预算规模会相应减少。
之所以说这体现了"政府有钱就变坏",是因为随着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政府可支配的财力越来越多,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财政支出情况很难受到公众的约束和监督,更多的要依靠政府自律,所以财政实际支出的投向和效果并不乐观。
中国政府的预算规模扩张可以同外汇储备扩张相提并论,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6年的约100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万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中国的预算规模从1993年的300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万亿元用了12年时间;外汇储备从2006年1万亿美元到目前的2万亿美元用了3年时间,预算规模从2005年的3万亿到目前的6万多亿元用了4年时间。如果说外汇储备的扩张速度令人惊诧的话,中国的预算规模扩张同样如此。
目前看来,中国庞大的预算规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监督,中国政府更多地是在抓预算执行环节的问题而不是预算准备环节的问题。比如,审计署每年的审计报告都在关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这只是在看各级部门是否在"正确地做事",但忽视了他们是否在"做正确的事",即许多预算支出安排是否合理和必要,是否经过了公众的参与和辩论。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使预算资金按照计划执行得非常到位,不存在所谓"突击花钱"的现象,但是否会让公众受益却存在不确定性。
预算改革其实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政府主导式预算向公众参与式转变的过程,也是建立一个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过程。但中国预算改革的前景似乎并不乐观,关键在于政府控制了大量的财富。要防止政府的"坏",必须要改变国富民穷的局面,让政府从相对富有到相对贫穷。郑智化的一句歌词似乎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输了钱的男人才会回来,赢钱的总是逍遥在外"。
正如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所言,"国富民穷必然迫使老百姓为了生存而求着政府,当饭碗都控制在政府手里,民权与法治会只好让位给权力"。民富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这也正像李敖说过的,年轻人要有点闲钱以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说点题外话,如果男人有钱就变坏了,女人该怎么办?是变成悍妇制服男人?还是默默地离开男人,远走高飞?是通过交心劝男人回头是岸?还是等男人没钱后自己回家,找回从前的影子?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但不管怎么样,女人变成悍妇对谁都不太好。